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二十二)

《课程的逻辑》(二十二)

作者: 春秋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18-04-08 17:55 被阅读0次

    评价“有效教学”就是看是否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逻辑。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1.新旧教学观视野下的“有效教学”

    传统教学观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学习的个人能力。

    新的教学观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课堂”这一学习场域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包含三个纬度的对话性实践:构建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构建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构建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对话和建构实践的过程。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和“知识建构型”。

    2.“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

    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和研究方法的转型,即冲破旧的教学法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开展: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即以“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为基点,带动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和改革;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转型,即从“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即把叙事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促进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

    “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着三个基本假设:“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1.对话活动的机制:(1)“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因此,首先应当解决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2)“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因此,要支撑起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教师要有以下四个对有效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共同体中心。(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型”向“创造力”的转变:教师的视野正从“科学视野”向“课程视野”转变;教师的作用正从“控制者”向“引领者”转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的对话者”、“行动的研究者”,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优良的教学研究制度,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校本教研”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教研制度的生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改革的实践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二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yp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