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淘淘父母竭力希望淘淘通过读书离开坪山屯,但在学习上除了无能为力,更多的就是轻描淡写。他们每天的大多数时间,就是在田土里忙碌,以期用自己的勤劳,解决一家人的温饱,然后留点余粮,挑到市场上卖了供孩子读书。淘淘的三年师范得以顺利毕业,全是父母节衣缩食省下来白米挑到市场上卖了换钱供出来的。
第一次上村里学堂读书的时候,淘淘爸爸让淘淘在自家香火下给祖宗磕了一个头才出门。可上学期间,如果家里农活实在太忙,或者请人挑煤、修房的时候,就会提前给老师打声招呼,请两天假帮助家里忙活,有时甚至将二弟带到学校,一边照看一边学习。
一次淘淘实在不想去上学了,父亲开始以为他说着玩的就没有理会。后来看其他孩子都去学校好一会儿了淘淘都还没动身,父亲拿起身边的捶衣板就追,淘淘背着书包沿着青石板跑了好长,回头一看,父亲还在不远处吼叫,并把捶衣板使劲拍在石板上,一下子就断成了两截。从此,淘淘再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谈辍学的事。后来淘淘读初中了周末回家,看到断成两截的捶衣板仍然搁在墙脚,直到他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父亲才扔到灶孔里烧掉了。
在坪山屯读小学那阵,淘淘看见过一个父亲追赶一个不想上学的儿子的过程。学校前面,一层一层的梯田蓄满了白亮亮的水,等待勤劳的坪山屯人在里面插秧耕耘。田埂上,一老一小不停地奔跑,儿子在前,老子在后。儿子跑一阵后又向后看一眼父亲,看见父亲追近了又继续向前跑。父亲在后边边跑边骂,看热闹的人们从骂声里知道他是在追赶不想上学的儿子。他们从一根田坎跑到另一根田坎,像警察追赶犯人的谍战片。终于,父亲追上了儿子,父子俩纠缠着倒在了水田里,岸上传来一阵阵哄笑。
淘淘知道,在坪山屯,每一个父母对上学的孩子都抱有过过高的期望,期望他们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和家人的命运。
在屯里小学,杂费是给老师称粮食,每人每个学期10斤大米,书费自己交。往往是老师先垫钱把教科书买来,父母得空了赶场卖粮食后再还给老师。读三年级那年,老师买来的最后一套书被先交钱的一位同学领走了,刚好四年级还剩有一套,父亲和老师商量,淘淘就领了四年级那套书,走进了四年级的教室。语文课程前后联系不大,充其量少识一些字,少背一些课文。而数学,一些三年级必学的知识,淘淘是在老师和同学们演算计算题和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的。
那时小学五年级毕业就可以参加升学考试,实际上,淘淘小学总共读了四年。
在屯里小学的课上完了,第二天就要离开生活了10多年的村庄,第一次出远门,到离村子10多里的区上考试了。如果考上,就能顺利进入初中。如果考不上,就得留在村里帮着父母侍弄自家的土地。
那天晚上,一生没有进过考场的父母不懂得怎样教导淘淘怎么考试,他们用他们半辈子积累的人生阅历告诉淘淘:出门不要讨行(淘气),在路上见到年长的要叫叔叔伯伯,嬢嬢姐姐,到学校了要叫老师。对人要谦让,不要与人家打架。钱要紧着用,两顿(两餐)吃饱就行了,不要买冰棒呀什么的。而淘淘呢,穿着妈妈为他缝制的新衣服,手伸在裤兜里摩挲着爸爸给的5元钱,想着明天就要出远门了,与屯子里的伙伴们走到比平时跟着爸妈走亲戚还远的地方去考试了,心里激动得不知所以。那天晚上,他不停地做梦。一会儿他们在路上,一路上遇到好多到区里考试的同龄人,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赞叹着原来马路(公路)这么宽,这么平稳,比屯里的小路好走多了。一会儿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汽车,那家伙呼啸着,鸣着喇叭从他们身旁驶过。一会儿听见后面开来的班车(客车),车上坐着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脸上得意的表情让淘淘和同伴好生羡慕啊。
第二天与同寨伙伴们上路,见到的和梦里的大同小异。到了区里,那宽阔的水泥街道,街道两旁一层、两层的板房,还有带围墙的中学,倒是梦中没能见到的。那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考场,到街上卖饭的地方吃了一大碗米饭,然后商量着到哪儿睡觉。有伙伴说,如果学校不赶,可以到考场将就一晚,反正明天考完大家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就在街上闲逛。然后就遇到了一个伙伴的远房亲戚,然后他们五六个小孩就挤在了人家的一张凉床上将就了一晚。
次日上午,淘淘照着平时在村里考试的样子,答着老师教过的题目,思考着老师没有教过的题型,写着在村子里经历过的作文题材,考完了语文。 走出考场,却无意中在学校操场的坝子里见到了本家的堂叔,堂叔那阵正在淘淘考试的那所中学读初三。他把淘淘和他邻居家的姑姑(淘淘的同班同学)带到他们的小寝室(在校外租的住所),在堂叔的小寝室淘淘看到了与堂叔合租的他的同学。原来堂叔知道他们来了区里考试,头天到学校没有看见他们,今天与他的同学分了工。同学在家做饭,他则到学校找他们。他的同学为他们蒸了热气腾腾的米饭,炒了一大钵切成细丝的四季豆,淘淘狼吞虎咽地吃得满头大汗。今天想来,那顿饭是淘淘吃得最有滋味的美餐,因为淘淘吃得很满足,心理充满了对堂叔和他同学的无限感激。
这是决定淘淘第一次人生命运的考试。这次考试淘淘没有作过多的准备,都是随遇而安。后来堂叔告诉淘淘爸,说淘淘语文数学一共考了131分,被区里的中学录取了。
第二次决定命运的考试是中考。在区里中学参与预选考试,淘淘354.2分上了预选名单。学校没有通知他们继续上课,填写自愿后淘淘就回村了。过一段时间赶到学校,学校老师说带队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已经在去县城的路上了。淘淘坐车急匆匆赶到县城,好不容易在街上找到带队老师,拿到了准考证,和同学找到考场,在匆忙中结束了这次中考。
这次考试最终连分数都没有见到,爸妈和淘淘对这次考试也没抱什么希望。在上预选名单的55名幸运儿中,淘淘排名第50,更何况全县有那么多的高手,那么多的复读生呢。再说,学校没有及时通知淘淘,或许除了通信工具不发达难以通知到外,还因为也认为淘淘多数只是参加考考而已吧。
但这次考试却无意中让淘淘遇上了远房的表叔。那天上午考完试后,淘淘到国营饭店要了2元钱的菜饭,端到长桌上正准备吃,一抬头却看到了西装革履的表叔。当时表叔在一个乡的政府工作,小时候他到奶奶家走亲戚时淘淘见过他,淘淘说出了爷爷的名字,表叔点头确认,然后不停地叫淘淘夹他点的肉丝吃,淘淘却怯懦着不好意思下筷。表叔看出了他的羞怯,端着盘子将肉丝倾了一大半到淘淘碗里。
和表叔的这次偶遇,坚定了淘淘要参与第二次中考的决心。次年,淘淘到了另一个区的中学复读,准备参与第二次中考。 在那所名叫水塘的中学读了一年,淘淘完全懂事了。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位好老师,两位好伙伴。他们的班主任袁老师上课很敬业,也爱激励学生,淘淘每有困难,他必解囊相助。两位好伙伴一位是凯,一位是绍强。三个农村娃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每天早晨一起到校外田埂上早读,放学了聚在校外的沙梁上讨论数理化,取来枯树枝在沙地上演算,淘淘还从凯那儿学会了怎样投稿。绍强常常邀淘淘到离校不远的家里,晚上避开大宿舍的吵闹一同在煤油灯下学习,还经常在绍强家蹭饭。袁老师很信任他们,知道他们不在教室早读就在校外的田埂上,不在学校大寝室就在绍强家里学习。
淘淘英语比较差,英语老师告诉他词汇量积累不够。于是补习时他将初中三年的英语教科书用麻线装订成了两大本,早读时多花一些时间朗读记忆,放假回家放牛时也捧着读记。终于,成绩慢慢上升,后来和班上英语成绩最高的比肩,最后中考时100分的题他考了97分。
今年春节,分别了20多年的绍强终于与淘淘取得了联系,俩人久别重逢,谈了好多读书时的细节,当淘淘说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绍强母亲用猪油炒的牛皮菜特别好吃时,俩人开心得哈哈大笑。而凯,那位教会了淘淘投稿,而后又成为过淘淘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中学挚友,却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对淘淘有知遇之恩的袁老师也在傩江县城的一场车祸中离开了。
复读那年,淘淘以477分的成绩名列全校预考第7名,顺利参与了中考。 进城考试的前一天,淘淘和凯到他在县城工作的大姐家串门,没想到人家听说淘淘是同姓的兄弟坚持要淘淘吃住在她家。当天吃完晚饭,大姐便把他们安排在一间清净的小屋里复习,第二天一大早还为他们准备了早餐,他们边吃早餐大姐边给他们作应考指导。考完试淘淘给大姐生活费人家说什么也不要。
中考完回家天天帮着父母烤烟,心里却天天记挂着这次考试成绩。估计中考分数应该出来了淘淘便跑去学校打听,走到位于中途的凯家,凯欣喜地告诉淘淘他上线了,还考了全校第一,超过重高录取分数线20多分呢,学校已经打发专人跑到淘淘村寨通知他去了,叫淘淘赶快赶到县里参加面试。于是淘淘又匆匆跑回家里,父母已经出门干活去了,也没有遇到给他报信的人。淘淘在家里东找西找终于在柜子里的稻谷中找到了50元钱,高兴地揣着就赶到县城。当淘淘面对面试老师,人家问他考那么高的分为什么只填了个师范自愿时淘淘激动地回答:考个师范也不容易啊!
然后回家继续跟父母忙着去土里打烟,回家将烟叶一张一张缠绕在竹竿上,放到考烟房里烘烤。上炕后父母就将每天在家里看烤烟房的火,时机成熟后打开天窗和地窗排湿的相对清闲的任务交给淘淘,他们则到地里忙活其他农活去了。淘淘在家,就有了一边看火一边看小说的机会。一天,淘淘看了一会儿小说,发现该到排湿的时候了,于是搬来木梯,搭在烤烟房上打开天窗,没想到支撑木梯的石头打滑,淘淘从木梯上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将右脚踝关节摔脱位了。父亲请来屯子里的土医生,将关节复位后用草药包扎好,淘淘只得天天在家养伤,连去学校领取录取通知书的机会都没有了。估计录取通知书快下来了,淘淘便让父亲去学校领取。可是淘淘父亲抽空跑了一天去学校,却没有领回通知书,他说人家老师不认识他,不知道他就是淘淘的父亲。
怎么办呢?当晚,淘淘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不能亲自去领取的理由,并在信纸上贴上自己的卡片照,让父亲第二天拿着去学校找班主任老师。那天父亲终于拿到了淘淘的录取通知书,他告诉淘淘,一路上他都抽出信封看了好几遍。说在半路碰到熟人就说淘淘考上师范了,人家让看通知书,淘淘父亲自己拿着让别人看生怕人家撕烂了或者搞丢了。父亲说,淘淘能够拿到这份师范录取通知书,真的不容易呢。
好在那个土医生也算厉害,在淘淘上学前治好了他的脚伤,让他顺利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