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训练营内容一览:
创业者面临的真的是“寒冬”吗?
钱去哪了?
你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十年前吗?
两类创业者面临的局面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资本寒冬中融到资?
寻找投资人的新思路
提问环节
创业者面临的真的是“寒冬”吗?
有人说:“是的,这是寒冬,冻死了一批创业公司。”的确如此,在过去的一两年中,金融大鳄开始裁员,就连不到十人的创业公司也开始裁员,身边的创业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拿不到钱”。
曾经在2014-2015年风生水起的投资案很多在2016年走到了尽头,或许是商业模式没来得及衍生出有价值的支撑点,或者是没有得到下一轮的资金支持,于是在新一轮的资本寒冬中败下阵来。
我们所处的创业环境真的是寒冬吗?桑琳女士在课堂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数据。
“我把VC/PE市场的投资分为两类,一类是美元基金,一类是人民币基金。这一页专指VC领域的投资,蓝色柱状图代表美元基金,灰色柱状图代表人民币基金,折线表示投资案的数量,bar表示投资金额。”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6年美元基金的VC投资案例数明显下降,从2015年的700多例,下降到了341例。”
“右边是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2016年比2015年投资数量有小幅的下降,2015年超过3500例,2016年大概3000例,下降并不明显,反而2016年人民币基金的投资金额比2015年有明显的增加。”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PE阶段的投资变化。(左边代表美元基金,右边代表人民币基金)”
“在PE阶段,我们会看到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包括美元基金在内,即使2016年投资数量比2015年有下降,可是投资金额并没有减少,说明了美元基金减少了对VC阶段的投入,但是增加了对PE阶段的投入。”
“这是一个风险规避的趋势:不愿意承担风险更高的早期投资,更愿意投资在盈利阶段的案子上去。”
“我们在右边看到人民币基金无论是VC阶段还是PE阶段,趋势都非常像,只是减少了投资案,但投资更聚焦了,投资金额并没有减少,筛选案子更加谨慎。”
钱去哪儿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整个蛋糕并没有变小。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问“为什么我融不到资?” 、“到底这些资金都去哪儿了?”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都把大量的投资比例集中在了Internet和Bio/Health care相关的项目上,尤其是人民币基金,Internet相关的投资比例占到66.5%。
这样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在中国市场上,资金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但是都去追逐有限的领域和有限的案子。
不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会觉得很委屈,拿不到钱,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会觉得竞争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估值越炒越高,所有的资金都在追逐有限的和有价值的项目。
这便是部分创业者高呼“资本寒冬”的原因,但是寒冬与否,首先要问你的创业项目处在哪个领域。
这是一个相对的寒冬,十年前中国风险投资百花齐放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你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十年前吗?
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类创业者,一类是正好处在资金关注领域的创业者,另一类是处在“资本寒冬”领域的创业者。
我们先来讨论正好处于被资金关注的领域的创业者。
既然处在被资本关注的领域,为什么还会有很多创业者叫苦连天,举步维艰?当我们回到商业的本质去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你的商业模式到底依靠什么?”十年前,很多商业模型更多的依靠低廉的成本,四五年前,则更多依靠对于互联网红利和移动互联网红利的获取,到了今天又能依靠什么呢?
我们看到消费升级的第一波浪潮已经结束,我们所能体会到经历过的从PC端到移动端的人口迁徙红利也结束了。
如果一个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依然依靠低成本,流量红利,很有可能在今天是无以为继的。
而另外一些更多依靠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原有产业链的布局上,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的工具的成本降低,完成了原有产业链的升级。相反,发展的更稳健,更扎实。
两类创业者面临的局面
第一类创业者叫做Timing型的创业者。在十年前,只要创业者做的东西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要么做结构升级的东西,要么做品质升级的东西,同时找到更低成本的渠道,基本上就能赢。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基于淘宝起家的化妆品和服装,还是在线下兴起的服务业品牌,都享受了那个时代消费升级的红利。
再看五年前,开发一款新的APP,从用户获取,完成系统搭建,种子用户积累,测试出基本的商业模式都能够享受到用户从PC端到移动端转移的流量红利。
但是今天这些都不成立。即使在今天,融到和五年前一样多的钱,你够花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见得是资金少了遇到了资本寒冬,而恰恰是因为创业者仍然延续着十年前的商业模式,成本越垫越高。
即使融到钱也无法撑到下一轮,究其原因,这是资源转移后的必然。
如果说这类创业者的成本计算是看得见的成本,第二个实实在在逃不掉的成本则来自于更加严格的政策监管。
即使今天的创业者和十年前的创业者做着同样的努力,可是无论是看得见的成本还是看不见的成本都更高了。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资本寒冬中融到资?
在这场资本寒冬中活下来的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
细化为以下三点:
首先,这类创业者都非常专注技术的壁垒和核心价值的凸显。通俗地讲,就是所有人都在齐步走的时候,只有当你每走一步,身后的人都被挡住的时候,你才有机会赢。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到在Bio/tech/Health care领域,会成为继Internet之后被美国和中国VC共同看中的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技术壁垒都比较高。
第二个共同特征是这类依靠技术创新的创业者都在用更好的技术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这样的创新技术就是徒劳。
第三个共同特征在于这类创业者没有盲目扩大自己的团队。
对于早期项目而言,融资后往往会陷入一个悖论和误区,即盲目扩张。但如果没有准备好将团队扩张到怎样的规模,这样的“拔苗助长”有可能会增加团队的负担。
寻找投资人的新思路
很多人会问:我所在的领域并不是资本追逐的领域,难道就要等死吗?
事实上,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仅可以依靠成熟的投资机构,还有很多曾经在传统行业打下江山,但在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迅速发展却感到无所适从的传统企业家们,年轻的创业者可以带着Vision和自身的敏感性与这些资深企业家碰撞,也许这样的碰撞会产生适合传统产业升级的团队。
—— 提问环节 ——
问:请问桑总,一级市场高于二级市场,估值越来越高,是不是说去投资风口上的项目基本就可以赚钱?
答: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太绝对了,其实从VC的角度来看,一个项目是不是一定可以赚到钱,跟它是不是在风口上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我相信很多投资人都原意追逐风口上的项目,在资本聚焦的情况下,处在风口上的项目或者更容易成功,未来在退出的时候可能会有越多人关注。
问:桑总您好,博望志暂时关停,请问您认为创投媒体的变现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答:创投媒体毕竟是以内容为导向,最本质的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价值。我们看到创投媒体的两条发展路径已经逐渐清晰,一条是数据库的积累,另一条是做线下的发展,例如办活动。
时间留给媒体的是数据的累计和经验的积累,这两件事都具备变现能力。
问:桑总您好,消费升级下,餐饮行业如何更好地结合线上和线下?
答:这个问题回归到了关于O2O的话题上。从金融的本质上讲,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没有天然的割裂,因为消费者同时生活在线上和线下,因此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消费者不在线下用餐的时间,为他提供的是线上的服务,到了用餐的时间,提供更好的线下体验。传统的餐营业无法占用用户的非用餐时间,但实际上餐饮业服务的是个体,是具体的人,应该更多获取他更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就把线上线下都打通了。
问:我的创业项目目前在市场上处于空白,但是项目门槛低,如何快速抢占市场?
答:如果你认为项目在市场上是空白的,这种认识本身就很危险。
我先问你三个问题:第一,所谓的蓝海和空白市场真的存在吗?第二,如果你能验证它是真命题,而且真的没有人在做,还是你并不知道呢?;第三,如果这是真命题,这个市场真的存在,的确没有人在做,那为什么发现的人是你呢?这叫做蓝海的三个陷阱。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那你除了加速快跑没有别的办法了。
整理Mony+编辑Siriu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