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一步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阶段;第二步是形成概念,进而构成判断和推理,这就是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也称思维的阶段。
理性认识固然要依赖于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必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这些只有在思维阶段完成,这是由思维的本性或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有:
首先,思维具有间接性。间接性的第一种表现是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思维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思维的过程是人脑对于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人们在感性认识阶段得到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形成概念和判断,并进行推理。
间接性的第二种表现是人们在思维中能应用过去所掌握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因此,人们能够理解感觉、知觉和表象所不能把握的现象,能理解自己不能直接感知的现象。(我感觉和写作灵感很像都是不连续的)
其次,思维具有概括性。概括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思维撇开感性认识中个别的、外表的特性,把握事物中一般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比如:男性的共同本质属性是生理结构与女性不同。
再次,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活动。思维能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它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具体说来,思维中的概念是借锄于语词(词组)形成和表达的,如“商品”和“金属”等概念,就是借助于相应的语词而实现的;思维中的判断是借助于句子(语句)形成和表述的,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和“金属都是导电体”等判断,就是借助于相应的语句而形成和表述的;思维中的推理则是借助于复句(句群)来表述的,如“金属都是导电体,水银是金属;所以,水银是导电体”。这个推理就是通过复句来表述的。因此,可以说没有语词、语句,就不会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是与语言密不可分的。当然,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语言是语言学所研究的,而思维则是逻辑学所研究的,它们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是思维”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