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这句话,出自鬼谷子所著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一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高明的识人之术,要用一个人,首要考察的是他的志向。通过气志之大小盛衰,直接了解这个人志心笃行之事,从本质上知晓他的能力或潜力。
人之外在行为,繁若星河,如果只是从个人外在呈现出来的东西去了解一个人,那必定陷入无止境的发散之中。鬼谷子的识人之术,则直接洞穿人的内心,通过察看这个人的气志,推断出这样的气志,能产生出来什么样的才能。
这是鬼谷子高明的一个体现。鬼谷子,世人皆知其高深莫测。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不明觉厉,因为不明白,不理解,所以觉得很厉害。还有一部分人,是明白之后,更加觉得他厉害。
他有多厉害?从侧面看,他不用亲自出马,仅仅派出一些徒弟,便搅动天下风云。他的徒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者,如合纵连横之张仪苏秦,如恩怨情仇之孙膑庞涓。他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鬼谷子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个人。
开这种玩笑的人,是不知道真正的华夏文明,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璀璨,多么让人惊叹。
要回答,鬼谷子为什么能那么厉害,就牵扯到华夏文明的道术传承。鬼谷子的师傅是关尹子。关尹子,就是在老子出关时,请老子留下五千字真言的关令尹喜,他是老子的嫡传弟子。而老子,是三皇五帝道术的集大成者。其所著《道德经》,可谓华夏文明史上最亮的那颗星。
当年周王室式微,携典籍奔楚的王子朝失败,使得承载华夏大道的典籍散落民间。官学失守,民学始兴,从而促成中国历史上那段异常精彩,却实属灾难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乱世。
可能是考虑到道术传承的正统,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天师(天子之师)的老子,也直接或间接从民间选拔教授了很多学生。关尹子,就是其中一个。
由此可见,鬼谷子的道术,根子上是承袭自三皇五帝。作为华夏文明数千年不间断的内核保障,三皇五帝道术的高明,自然不言而喻。名师出高徒,至此,鬼谷子为什么那么厉害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熟读并背诵《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后,发现这本书几乎每个章节,都提到了志向。
其实,不仅是《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这本书着重提到志向,如果你通读过义理相通的先秦典籍便会发现——
不管是鬼谷子所著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
还是黄石公所著的《素书》和《三略》
再或者孙武的《孙子兵法》,姜子牙的《六韬》,老子的《道德经》……
这些承载华夏文明大智慧的书籍,每当描述道术与现实结合以应用时,他们首要强调的,都是志向。在他们的描述里,志向,更准确讲是贤人君子之志,为第一要义。
这不是巧合,而是真理。稍用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观点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志向的重要性,只不过在奶头乐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罢了。
志向那么重要,那志向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有人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这里,继续请鬼谷子先生解惑:志者,欲之使也。
志向,是欲望的使者。人有所欲,欲留心中,进而生志。志生之后,接着才会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欲求。可以说,志向就是连接梦想和成功之间的桥梁。
暂且不论现在很多人已经把自己的桥梁给爆破了,其实在现实中存在不少有梦想、有追求、有志向的人,可是,并未见他们怎么成功,这是为什么?同样都是人,都是有志向的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鬼谷子说,这是因为“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首要条件是其志向的大小;而志大志小的根源,在于欲求是否太多。如果欲求过多,则心气会散;心气散了,志气就会衰;志气衰,那思虑就不足以通达更大的事件,乃至整个世界。
鬼谷子塑像要知道,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总是精神外驰,将过多的消耗放在无意义的欲望之上,那分给真正有意义事情的心气自然会少很多。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保障对志向的谋划和行动,失败在所难免。
精于外者必失其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鬼谷子的答案是: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鬼谷子的师爷,老子的答案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将这些经文降维理解,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人们常说的专心致志。
保持恬淡虚静,在抱一守神的状态下,以内制外,这样人的欲求才不会恣纵过度。欲望不恣纵,志意才不会衰弱;心思一直在所志之事上,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毕竟,失败并非成功之母,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他妈。
失败只会让人的志向越来越小,直至蝇营狗苟;唯有不断的成功,方能固实心气,达通思虑,坚实志意,自然而然育出贤人君子之大志,避免志大才疏的陷阱,走向更大的成功。
— —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