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参加感统训练的家长来说,可能会被一个问题困扰过:“为什么我家孩子的能力没有别人提升的快呢?”
以我从事感统教育多年的经验分析,这其中的关键,除了都应用了针对性感统训练方法之外,还在于进步更大的孩子的妈妈都戒掉了以下这四种“害孩不浅”的家长病。
一、放不下怀疑,失去改变现状的能力
“老师,万一没有效果怎么办?”……身在现代的我们,无时无刻被一种“担心被欺骗”的不安全感包围着,害怕被骗,害怕错信。
今天听说三岁的孩子胆小、粘人、上幼儿园爱哭,不让洗头、不让洗澡,是触觉敏感,属于感统失调,通过感统训练可以调整,好像有点道理,但是也不知是否可信,突然听到有个人说,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等孩子大了可以咨询心理医生。这时头脑开始打架,最后想想,算了,很多孩子也是这么带着,没出啥大问题,就这样吧!
结果半年之后,别人家的孩子之前和你的孩子情况一样,经过针对性感统训练以后,现在开朗大方有自信。你的孩子还是一样的敏感、胆小、怕生,你还在因为充满怀疑,迟迟不敢迈出行动的脚步,这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在能力提升快的孩子妈妈身上,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的品质,那就是:简单、相信、照做。她们也会广泛求知,保持怀疑,最后会根据自我的判断做好决定,在做了这个决定了之后,便会尽到所有的努力去做到位。很多时候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二、非黑即白的绝对主义
“昨天老师跟我说,让我对孩子要给足爱和尊重,今天老师跟我说,还要给孩子建立规则,到底该听哪一句?”
这种极端情况,就是把前提条件丢得远远的绝对主义。
这类家长因为本身对于育儿并不是很懂,因此思想就会特别依赖老师,觉得老师是专业的,因此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考。
今天A老师说,要给足孩子爱和尊重,然后妈妈就对孩子各种“低三下四”,搞得孩子自以为成了“皇帝”、“公主”,在妈妈面前变得说一不二,没了界限,妈妈不是妈妈,孩子不是孩子。明天B老师说,要适当给孩子建立一些规矩。规矩和界限家长本身也不清晰,就变得以家长的情绪为准了,情绪好的时候孩子为所欲为,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成了“出气筒”。
爱和尊重与规则的建立,重点在于爱人如己、对孩子有礼貌,前提在于“对的事情温柔的坚持”。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验证权威才是家长真正该做的。
三、你也学而不习,如何培养爱学习的孩子?
“按摩抚触太重要了,我一定好好坚持,每天给孩子按摩!”
“原来是我太过于焦虑了,真是恍然大悟!”
我接触的大多数家长,都是爱学习的。可能看过很多育儿文章,也买过不少育儿书籍,育儿的笔记可能都写满了好几个本子。但有一个可怕的现象是, 80%的知识,都会在你看过之后就全然忘记。你只是把它放在脑海里、朋友圈里、收藏夹里,却再也没有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下一次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甚至不一定想得起,更不要谈用得上。
现在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惠心千爱的老师们给大家分享过很多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您真正用上的有几个呢?所以,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你真的觉得有用,那一定要用,不用的知识,只是冰冷的文字,对你的生活不会有任何质的改变。
四、间歇性努力只是在治你的焦虑
“白老师,一个月没来上课了,这段我比较忙,我家孩子最近有些情绪不稳定,今天上课你多关注一下啊!”
“白老师,我家孩子最近进步很大,他的课可否改为一周两次?”
“白老师,我家孩子刚报课一星期,已经上了三天感统课了,这开学后刚上小学才两天,老师就跟我说‘全班就我们家孩子一个专注力不集中,坐不住,咋办啊?就我们一个,555555……’”
平时我们中心的老师经常说要重视孩子的感统状态,不在中心练时要在家里练,这样孩子进步才会快,失调程度重一些的要多来上课,训练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平时觉得这些叮嘱都是废话,说了跟没说一样。碰到事了,就满世界搜寻“万事速救丸”,希望能够吃一颗保万事安;或者发个朋友圈,启动“在线等,挺急的“模式。
这种间歇性努力的状态其实是焦虑的变相表现,同时也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因为间歇性努力其实是一种短暂的补救,更多的作用只是在于缓解你内心的焦虑。
这个社会很浮躁,很多地方都在推行速成的方法,但有一天你一定会冷静下来,发现速成其实不能解决长远性的问题。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发现该付出的,总会以各种形式代偿回来。
这4种“病”也许戳中了你的痛处,也有可能你并没有上述的“家长病”,那么真切希望这永远都不会成为你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