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起,永澄老师启动了这个实验,他说,需要用50天的时间去验证一个结论,却向我们卖了关子……
50天后,永澄老师将邀请完成观察实验的小伙伴,举行闭门复盘会议。最后一天,将询问大家,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最为精准的童鞋,会被请入永澄老师的后宫团。
详情可见这篇文章:
这么有趣而神神秘秘的活动,作为三分钟热度的我,怎能不参加呢?结果,我真的坚持了15天……
以下是我的留言记录:
第17天
http://mp.weixin.qq.com/s/qlZ_Z0RlD8K-m4mN-YLf4w
遇到问题时,我通常都会积极主动直面问题。但有时会欠缺考虑,也就是“输入-系统-输出”里的系统端没有搭建好,导致解决问题的方式过于复杂或混乱,或者有漏洞。归根到底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行动前的充分考虑和准备没做好,二是很多重复出现的问题没有归纳整理,优化成套路。思考的懒惰,也许比行动的懒惰更可怕。以后要更有意识地去搭建套路,把最近学到的方法工具运用起来,变成大脑里的算法装置。
第16天http://mp.weixin.qq.com/s/KEKqMqId7roG04_pTAdcUQ
基本上每个人生节点上都会遇到贵人,他们不一定是很牛逼的人,也不一定是帮了我极大的忙,但他们在我需要的时候就出现了,超出我预期地帮助我。我觉得这就是“贵人”。
在重要的节点上遇到贵人,首先得自己是积极主动地成长的,有明确的目标,让人看到潜力和决心;别人给了机会就咬牙上,一旦上了轨道,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辜负;品格是基石,善良,真诚,正直,感恩。(说到后面好像有点鸡汤嫌疑,但我觉得确实是这样啊。)
第15天:
前两天刚看了《绣春刀2》,看到永澄老师写的找一个贴心的人,感觉往下这几段话甚是温柔。
曾经有过很坚持的理想,几乎没有人理解,现在基本上不再追求了,但依然感恩那段坚持的岁月,甚至都不叫坚持,只是喜欢,说不定某天我又捡起来了呢。
不知不觉一路走了好多年,一路自我重建,还没找到并肩同行的人,那就自己继续走吧。
今天没什么觉察,就是有点情绪泛滥,嗯~
第14天
我脚得,名称应该和本人有密切联系,要一看就是这个人,并明显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可以是和本人名字有关,比如高晓松的“晓说”;可以是和本人的某产品呼应,比如进化系统和进化俱乐部;也可以是这个人提出的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概念,比如李笑来的“操作系统”,古典的“超级个体”。——我会比较喜欢最后一类。建议老师多想想,难道急着现在就要马上想好吗?
被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所限制,当然有,就不细说了,自己默默检讨去。
第13天
我学东西比较快,短时记忆也比较好,但短时记住的东西,时间长了会忘记。有个朋友说,她记东西很慢,总是记很多遍才记住,但记住了就不容易忘记。也许就印证了那句话,输入易,输出难;输入难,输出易。
好像只有中小学的时候学习,我会不自觉地遵循必要难度理论,喜欢做难题。上大学以后就没了这份投入。大学毕业以后,接触认知科学,才明白到“学习”应该是怎样一回事。慢慢补……
第12天
一直都以为自己会读书,最近才发现自己蠢爆了~跟了快思慢想共读一段时间,以及读永澄老师和开智学堂关于读书的文章,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好像看了很多,却没法用出来了。这么多年以来都在低水平地勤奋,难怪一直没有变得很厉害……真的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慢下来,学习关于读书的底层知识,开始用更高的标准去读真正优质的书。当然,不仅是关于“读书”。
蠢爆了和跃迁的关系,我觉得是,意识到自己蠢爆了,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觉察,知道自己身处什么位置,于是开始去寻找楼梯,摸索范式……这样才能有机会跃迁到更高的楼层。
本来想早点睡的,现在又觉得自己没理由睡觉了……
第11天
感觉自己还没完全理解范式的含义。以我目前的理解,范式是关于某件事情或某个过程的高阶打法的模型。(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手动捂脸)暂时无法向别人讲述清楚。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例子:我从前想问题和大部分人没什么区别,特别是情绪上来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系统一在思考,但上大学以后接触了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知道了潜意识、抗阻、投射、心理防御……等概念的存在,开始学会了自我觉察和反思,甚至在事情发生时就有“另一个自己”抽离出来审视自己,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也就更能看清别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样子了。
第10天
原来思考是可以这样拆分的。思考=理解+分析+表达。思考能力的训练方法一下子就清晰了。
理解:用作者的话表达,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分析:主要有结构分析和要点分析,运用工具。
表达:在训练理解力的同时就开始练习表达,主要是要把话说清楚。
原来以为自己爱思考就是会思考,其实都是浅尝辄止,甚至是系统一在“思考”。接下来会从三方面入手,一个是建立相关模型工具库;一个是细读永澄老师这段时间的公众号文章,希望在40天后能出来一套理解分析笔记;还有一个是梳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进行分析整理。
第9天
经过重新认识跃迁、低水平勤奋、秩序感、以慢为快、目标管理等概念后,似乎终于到了开始捋起袖子实战的阶段。这篇文章有点难。我还处在迷糊不清的第一阶段,不断地试错。目前调整状态ing……
第8天
一直想学目标管理,但要我说为什么要学,我说不清楚。今天大大理顺了这个思路:提高效率,寻找意义,把问题和期待落实为行动,提升思维能力。
判断一件事情要不要做,我脑海里率先蹦出来的是大大的五大决策原则:是否提高认知深度,是否在能力圈内,是否产生复利,边际成本是否递减,是否处于正面黑天鹅高发地。
除此之外我想增加一点,就是确认你当下是不是马上就要做这件事情。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多值得做的事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大概就需要目标管理了吧。
这一点我还没想得足够清晰。唯一的判断方法是,先选择学最底层的逻辑和工具,其中再选择有名师带领的。所以我选择了跟永澄老师共读《快思慢想》和《跃迁》。
第7天
经常多线程工作,发现只靠捷径做,和做好规划管理,真的差很远。
接下来想好好规划2017下半年的学习和输出。先入手工具,希望能参加老师的课程。
第6天
“越是看上去容易的,越要输出;越是看上去难的,越要输入。”关于“积累”的思维方式。马克。
感觉接了好多需要做的功课:模型库,概念库,流程库,清单库……
第5天
刚好看了成甲老师的一篇文章,讲到系统关键解。以慢为快,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其实就是在系统关键解上面用功。而原因和结果之间会有一个“时滞”,需要延迟满足,慢慢地踏实地积累,耐心迎来拐点。——第一次的冒险成功,带来后续安心的“慢”。真棒!
因为加入了幕布组,今天很用心地做了笔记。上课的时候没跟上,有点生自己的气,晚上下班后重听了一遍,把笔记补全,整理好,感到身心都舒畅了。共读时听进脑袋里的一团浆糊,现在能特别清晰地在脑海里呈现出来。期待自己的结构化能力的提升。
第4天
在那篇《普通人通常不会在意秩序感的培养》里面找到了秩序感的定义:秩序感是自己内心对于某一确定目标按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自我要求程度。同时找到了秩序感和跃迁的关系: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非连续板块的边缘,而秩序感的价值是帮助你高效走到该板块的边缘,跃迁至下一板块上发展。
1、你有秩序感吗:最近感觉自己越来越有能量了,以前是个早起困难户,现在可以毫不费力地起床共读,因为想要读《快思慢想》,锻炼思考力,建立解释和决策系统,这个牵引力太大了。
2、秩序感缺失的影响:不断尝试建立秩序感又失败的苦涩感,我尝过很多次,包括大大在文章里说的每天三件事。最后都是捷径占了上风。缺乏秩序感,注意力就会分散,就会乱动,无法朝着一个核心发力。力量分散了,就没法集中积累,提高势能,达到跃迁。可见三观和目标的重要性。
3、为什么要谈秩序感:实现个人成长的方式是跃迁,而秩序感是跃迁的重要推动力。要高效实现跃迁,就不能不提秩序感。前后文章连起来了,这样下去,就能得到一连串紧密相连的概念,形成一个组块。
第3天
1、领悟:有点震惊,原来低水平的勤奋可以这样解释:进入了上一个楼层,却用原来的方式努力。原以为低水平勤奋是指在同一个楼层转圈啊。于是又更新了自己的认知。
2、例子:我现在就是一个例子,工作上,不上不下,工作已经熟悉了,但还没有实现跃迁。最近有点疲软,现在想来,我应该就是在用以前刚入职以来摸索到的方式在努力吧。看来要走出舒适区,去创造更高的价值了。
3、思考:大大做线下培训,应该是符合复利和黑天鹅高发地两大决策原则吧,并且在大大的能力圈范围内。毕竟企业培训有别于面对一个个个体的培训。从对个体的影响扩大到对企业的影响,如果做起来了,算是跃迁吗?(只是一点幼稚的猜测,期待大大揭秘)
作者回复
是的,为了获得认知
第2天
有了跃迁的意识,以及寻找楼梯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做到跃迁。(并不意味着只有这样才能跃迁;有时候往往是跃迁了之后才察觉到。)大大从3月份开始频繁提到跃迁,我觉得是因为他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地跃迁,有了亲身体验,对跃迁的重要性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大大是要写一系列个人成长史吗?期待。
第1天
大大今天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史,告诉大家他又跃迁了,看来接下来要搞大事情!现在是在物色合适的小伙伴吧,希望能跟着大大一起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