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对于这句话从来没有反驳过,特别是自己为人父母后,感触更加深刻。
但是在自己成长和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一直没能释怀,
最近置身于生活琐事中,脑海里总是回想起当时种种画面和语气,
但都可以归结于不确定在父母心中,
是他们的爱更多,还是他们觉得面子更重要?
“一遍又一遍的打电话催打钱”
在大三时期,50%的努力、30%的运气、20%的努力让自己有了一次北欧某国家“镀金”一年的机会,当时还是“公派交换生”的由头。至于“公派”,最直接的就是,“国家留学基金委”(2013年)每个月会发放一定额度费用,用于支持我们在异国他乡的日常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支出。
(不知道以上相关总结是否准确,相关部门表达是否正确,欢迎纠正)
基于在此之前所受教育和消费习惯,省吃俭用,相关费用在我的交换期结束时,并没有消费完毕,剩余大概有个“1万多”。在回到祖国怀抱时,也给父母带了很多保养品,给亲戚朋友带了不少礼物。
总以为回来后,一切都会有区别于往前的欣喜和亲切。但是回来后第二天,心情便做了个“过山车”。
回来后,便直接回到了学校,并没有回老家。因为学校还要办一些回校后的手续,加上回校时当时已经是毕业季,需要加急准备漏下的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辅修学习等,还要开始涉及毫无头绪、并且已经错过无数场校招的“找工作”环节。可以说,到学校后,稍微睡了一觉倒了个时差,基本上身体都在“路上”,手机也在不停的被“轰炸”。
前两通电话是我妈打给我的,都在问我回不回去,我说不回,事情太多了,等差不多处理好了就回;记得第三通第四通电话应该还是我妈打过来的,都在问我大概手上还剩多少钱;第五通应该还是我妈,让我把钱汇到我爸的卡上。一堆烦心事无法完美处理,时差原因脑子都是嗡嗡作响,还不停有人打电话说“钱钱钱”,应该是第五通电话的时候我终于爆发了,没忍住,说“你一天到晚除了钱,还能想点什么,我现在忙都忙不过来,一堆事情要做,可以不要催了,等一下吗”,啪一下挂断了电话。
果然以我爸妈的性格(主要是我妈),第五通电话的坏态度,对事情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第六通电话是我爸打的,打来后第一句话就说,你是不是刚和你妈吵架了,你手上还有多少钱,你抽空把钱汇到我卡上。这几句话像刀割在心上,也没忍住开始一边打电话,一边说“你们为什么就只关心那点钱,我又会怎样乱用,等我忙完我会汇给你们”,一边哭起来,宿舍室友也吓坏了。
最后以我爸“你以为爸是要你钱的人吗?是怕你拿那么多钱,不安全”,我哑口无言挂断电话。
后来,“没出息”的我,在那天好晚抽空去把钱汇了。
记得那天晚上我发了一条当时很流行的QQ动态,“觉得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的樊胜美”。
“别回来,越混越差,我们不要面子的吗”
在上海上大学,毕业时竟然没考虑回老家省会城市发展,选择在上海继续找工作。刚毕业时,一个月被中介忽悠三次,一个月搬三次家(后面有机会再详细写具体原因),也没打消我在上海“奋斗”的热情。
我爸妈应该在老家和邻居也炫耀了很多次,有一个在上海上班,“混得还不错”的女儿。
没有败给搬家的奔波,挤的站不下人的公交和地铁;最后,我败给了上海步步高升的房价和事业瓶颈期的逃避。
在准备结婚生子的年纪,选择辞职回老家省会发展。
没想到前期打电话和我妈沟通想法时,我妈几乎无数次在说落我,暂且是无数次吧,可能也就2-3次,但给我的印象感觉是无数次;你为什么要回来,真是没用,都混不下去,你让我和你爸脸往哪里搁,人家的小孩子都是工作越来越往大城市发展,你倒好,工作城市越换越小。大概就是这些意思。
后来,我也懒得争辩,就说一句,你们的面子就这么重要吗?人家的父母都只希望儿女在离家近些的地方工作。再就是最后一次通知他们已经辞职要回去了。
是矫情,还是父母不会表达
每晚睡前想到这些,眼泪总是忍不住往外流,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
有人会跟我说,你这是矫情,一点承受能力都没有,
有人会跟我说,你这是和父母缺少沟通,
有人会跟我说,这是这可能是你父母不懂怎么表达。
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这方面确实是你父母想法不对。
所以,这确定是一种爱吗?我不这样觉得,如果这些都是一种爱,我觉得这种爱是畸形的。总之,我自己来说是没法释怀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我自己释怀。当然我爸妈对我直到现在都耿耿于怀也是不知情的。
写下来,万一有那么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再想起,最好就忘记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