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花布的前生今世
庐阳花布,对如今的合肥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上世纪80年代,庐阳花布作为合肥地区的“两庐”之一(另一庐为庐剧)声名赫赫。
庐阳花布曾经是展示合肥乃至安徽魅力的代表,为什么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民间挑绣走进印染
说到庐阳花布,首先要提到这样一个名字:张志。张志原在安徽省群艺馆工作。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张志下放到安徽省望江、怀宁一带。
有着艺术知识背景的张志独具慧眼的发现,当地妇女绣在鞋子和衣服上的装饰图案有着很朴素的韵味。于是在他下放的日子里,收集当地这些不起眼的十字绣实物成了他的爱好。
回到群艺馆,张志经过整理,将这些有着强烈地域特色的十字绣在安徽省群艺馆展出,引起轰动。
时任安徽印染厂设计室副主任的李莉看到了这个展出。她发现这些民间挑花艺术非常适合做花布。在当时印染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找到张志,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艺术与产品合作。
因为合肥古称“庐州”,而望江古称“雷阳”,他们就为这种花布起了个非常好的名字——庐阳花布。
名震京城声名鹊起
1986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
安徽民间挑花展在这里举行。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的参观,就在展览期间,庐阳花布也出现在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市百货大楼的柜台里。
“那时,北京市民争相抢购的热情真是太罕见了。”业内人士给予这样的评价:这是中国美术史、中国纺织史上的一次成功的合作。
庐阳花布伴着安徽挑花的艺术一炮打响,从此,声名鹊起。
合肥纺织系统的厂家如合肥被单厂、毛巾厂、手帕厂等开发的庐阳花布家用系列产品开始走红大江南北。
本土奇葩何日再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纺织行业遭到前所未有的产业危机,加上国有企业的痼疾,安徽的纺织行业进入了萧条期。渐渐的,庐阳花布淡出了纺织领域,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如何让庐阳花布这朵我们合肥本土的奇葩在新的时期重新绽放魅力,如何让庐阳花布作为合肥的特色之一能够重新为民所爱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成为业界和民间艺术届关注的话题。
已经步入老年的张志,在斗室内展开他绚烂多姿的藏品。这些艺术奇葩期待更多有识之士的发现。(胡晓斌)
本文是在2006年本人的报道基础上修改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