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直在质疑读书有没有用,甚至觉得读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觉得读书是很有用处的,至于你觉得没用,其实可能没有搞清楚这件事。
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1·看了书,有没有实践。
2·你看的是什么书,有的书是纯实用性的,有的书是起效很慢但很持久的。
一
先说第一个点,看书是为了实践,就是把看到的那些好的东西应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没看。
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看书本身,不是说你看了书,就完成了使命,不是的,而是看了书,学习了好的东西,把它用到自己身上,有效果出来,才是看书这件事的完结。
就像邓小平先生的那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实践,真理再好,也只是真理。
看书不是纯粹的记忆,如果仅仅为了记忆,那跟一本书有什么差别,可能仅有的区别在于书用文字记录,而你用大脑记忆,其它再没有了。
所以,一定要看到,读书是为了实用,不管什么学科的书,都可以用起来。
哪怕是哲学历史这些东西,也可以用起来,哲学可以让人发现最底层的逻辑,从而对你看待事情产生良好的影响,历史让你清楚目前的状况曾发生过,有怎样的处理办法,得到怎么样的结果,结合当下的情况,会有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
如果你看了一本育儿书,上面说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甚至告诉你如果去做,结果孩子放学回家无意犯了个小错误,你就一顿骂一顿打,甚至生气了好一会儿,各种发飙。那这书不看也罢,看了和不看对你没有差别。
如果你发飙完了,想起了这本书,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有反省和后悔,觉得应该改进自己的做法,这就算有效果了。因为人都不是一下能改变的,但是新的东西让你开始怀疑自己惯性的做法,就已经是很好的效果了,然后下一次你发飙的时候,想到上次的后悔和书里的内容,很可能会发飙的轻一点,事后又有反思,再下一次······
如此循环下去,终有一天,你就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从前可能理直气壮的打骂孩子,现在可能打完骂完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做,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效果了,就是用处了。
二
然后看第二个点,我们看到的书,有些书是很实用的,看了马上就可以用起来,有些书就起效慢,不是四十本就可以起效的,而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最终慢慢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起效快的书常常出现在畅销书行列,比如育儿的书,人际关系方面的书,技术类的书籍等等,学完马上就可以用,应用在相应的专用领域,可以很快的起效。
还是拿育儿书做例子,你学到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好,今天放学孩子回家就说我的外套不小心弄脏了,可能洗不掉,从前你一顿骂,今天竟然蹲下来对孩子说,我们试试看,如果真的洗不掉,那你下次一定要注意不要再画上这个东西。
孩子可能惊讶的要掉下巴,他明显感觉到你的变化,你变了他可能就变了,心里可能真的决定以后要小心,不要再弄脏衣服。虽然下次可能还会弄脏,但他心里确实是不想弄脏的,从前可能是害怕弄脏,现在大概率会是自己不想它脏了。动机有一个变化,动机是最重要的东西,大家都在说内驱力,其实就是孩子自己想做某件事,有内驱力是件天大的好事,很难得的。
可是有的书,就没办法立即用上了,比如看了一本关于世界历史方面的书,了解了很多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看的很专注很认真,也有很多想法和感悟,可是看完了确实没有用武之地,起码没有立即使用的场景,除非你把这个知识分享出去。
这种书看了好像立即没法派上用场,属于无用之书,其实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东西在你的大脑里,你的思想类似于化学反应,要添加各种要素,你看的无用之书就是很重要的一种要素,他们占据着绝大部分,最终产出你的思想。
你的思想又指导着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又关系到你的幸福,所以,最终它们就产生了该有的作用。
越是当时没有用的书,越有长期的作用,好像类似于现在大家喜欢说的长尾效应,会有效很久的意思。
所以,看书也是需要有目的和计划性的,如果你对看书有很高的期待,那么就带着目的和计划去看。
如果你就为了增加生活的乐趣,那就无所谓了,只是别看的时候为了乐趣,看完又要求功效,那就有点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