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属于常读常新的经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境遇中,阅读《论语》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我第三次读《论语》,前两次都没有写读后感,甚为可惜,这次且记录如下。
一、常识:《论语》十四个著名人物
老师:孔丘(仲尼)
德行科:颜回(子渊)、闵损(子骞)、冉雍(仲弓)、冉耕(伯牛)
言语科:端木赐(子贡)、宰予(子我)
政事科:仲由(子路)、冉求(子有)
文学科: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其它:曾点(皙)、曾参(子舆)、颛孙师(子张)
二、穷浪漫
(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中,我最爱的就是这三句,其中的安贫乐道精神,令人敬佩;同时暗含了一种清贫生活中的洒脱、豁达和诗意,这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穷浪漫。
三、没有统一标准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然而孔子给不同弟子讲的“仁”却不一样。
1.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学渣樊迟,孔子告诉他,仁就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对于多言而浮躁的司马牛,孔子告诉他,仁就是说话谨慎,少说话多做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对于品德模范颜渊,孔子对仁给出的解释是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对于富可敌国的子贡,孔子对仁的解释是推己及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不仅在“仁”的教育方面,书中许多处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举例如下: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对于懦弱退缩的冉求,孔子鼓励他立刻行动;对于莽撞的子路,孔子让他行动之前先听听长辈的意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对于要不要三思而行这件事,孔子说要看人,对于过于慎重和犹豫不决的季文子,孔子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从上文可知,不同的人,性格和拥有的资源都不相同,需要的东西也应该不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没必要照搬别人的方法。
《论语》展现了最高级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作为优秀教学方法的案例来看,《论语》是伟大的。同时,正因为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所以《论语》就像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而且可以常读常新,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也能悟出不同的道理。这是《论语》的最大魅力。
四、质疑精神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孔子)“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一直被当成学习的反面典型,但其实质疑精神是宝贵的。任何经典都不应该被置于神坛之上,质疑才能让经典永保生命力。
往往,事物的最大优点就是其最大缺点。《论语》的优点是存在多种解释,这也成为其最大的缺点,如果作为一种严格的理论体系来看,《论语》是没有体系的,也没有从假设、推导到结论的过程。所以儒家是否是哲学是存在争议的。
后世的儒学大家,对《论语》的解读也并不相同。而且还存在“与时俱进”的特点,即任意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好像儒家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而且“包治百病”。但理论具有局限性才是正常的。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无法证伪的理论一般都类似于神学。儒学如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线,就能更好地传承。
《论语》作为孔子和弟子的谈话记录,谈话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而且孔子好学,向老子、楚狂等人请教过,因此《论语》包含的并不是单一的思想,它是驳杂的,有道家思想也不奇怪,甚至包含后世的哲学流派思想的早期萌芽,也很正常。但是每当我就此和一些以正统自居的儒学爱好者讨论的时候,这些人都很愤怒。我想,很多儒学爱好者缺乏的正是宰我的质疑精神。
五、其它
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端木赐的语言艺术
不露声色的试探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孔子)曰:“古之贤人也。”
(子贡)曰:“怨乎?”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贡)出,曰:“夫子不为也。”
卫灵公去世后,卫灵公跳过儿子蒯聩,将王位直接传给了孙子,于是卫国出现了蒯聩和自己的亲儿子抢王位的局面。弟子们想知道孔子站在哪一边,是否会接受卫国的聘任,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询问。于是冉有怂恿子贡去问孔子。子贡通过巧妙试探,了解到孔子看不起争夺王位的双方,因此不会去卫国任职。
举一反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提高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这就是您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就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3.反省和进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文采和实质要匹配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