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又有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等称号。
“闹”,是元宵节主题,在我们北方有闹元宵之说。正月十五这天,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扭秧歌等传统民俗活动。
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寓意团圆美满的美好期许。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举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品尝各种美味元宵。饭后一家人一起外出,在大街上走百步,有祛病消灾之意。
在我的老家富区,每到元宵佳节之际,还有这样一个习俗,滚冰消灾,拾柴(拾财)增福。
说起滚冰节,对于富区本地人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年正月十五,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嫩江江面更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如今“滚冰节”已被被评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外地游客特地来此参加“滚冰节”活动。
据老人说,“滚冰节”的由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滚冰”具有考证的资料,起源于六百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那时的富区还只是一个小小村落,住着十余户人家,完全以打渔为生,他们是远古契丹的后裔。他们信仰萨满教,有了灾病就祈求萨满法师,驱除病邪。
然后到正月时,再到冰封的嫩江上面滚一滚,让灾病沾满冰雪,使其在寒冷的天气中冻死,以确保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平安。
其实“滚冰”活动,真正兴盛于1903年。中东铁路的建成,让原有不足百余户的小渔村富区,成为了粮食集散的商埠重镇。在1925年,小镇着了一把大火,同时又有嫩江、雅鲁河的水灾,让百姓更加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人们为了祈求自身平安与幸福,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
1926年,就在离嫩江百余米的一棵老榆树下,建了一座关帝庙。人们每到大年初一就去逛庙会、做法事。北方民族有一美丽的传说,传说江神独角龙的女儿,龙仙女来到人间游玩时,与一位打渔的小伙子相识相恋,并结为夫妻。此事被江神发觉后,在大年初一,江神用独角豁开厚厚的冰面,将龙仙女抓回。
此后,江神企图用瘟疫惩罚小伙子和他所在村的村民。龙仙女发现父亲的意图后,就托梦给心上人,让其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到江的冰面上,左打九个滚,再右打九个滚,就能躲避瘟疫。
因此元宵之夜,小伙子带领全村老少到冰面上去滚一滚,然后再到江岸之上去拾柴〔意:指拾财〕。久而久之,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就流传到至今。
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那天,小孩高兴的不得了,可以吃到美食,还可以放烟花爆竹。美丽的烟花在黑暗的天空绽放,四射出光彩,照亮整个夜空。幸福的日子如同烟花一样灿烂多姿。
白天大人领着我们小孩,先去五百广场上看秧歌,那时的秧歌队很多,互相比赛斗秧歌,场面热闹无比。然后去红岸公园的江面上滚冰,大人们手里会拿着细柳条,抽打孩子滚过的冰面,有祛病消灾的含义。滚冰结束,去江岸对面拾柴,拿回家中立于水缸旁边,有生财之意。
正月十五这天,街上的人是最多的,大概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走出来了。看秧歌,观花灯,放烟花,走百步,一家家的,人挨人,从东走到西,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利用了这大好时机,摆起了路边摊。有卖冰糖葫芦,手持小彩灯,最多的要数烟花爆竹摊位了,每个路口都有一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们,成了鞭炮摊的主顾。买来的烟花爆竹,边走边放。行走的人群随时就会被路边燃起的烟花吸引,驻足观看,胆小的早就躲的远远的,胆大的站在附近,评说着哪个好看,哪个漂亮。欢呼声,吵闹声,爆竹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
年轻人总是朝气蓬勃,他们的行动速度很快,有的已经从江岸对面拾柴返回,高高的举着一抱柴,准备回家看十五晚会去了。
最好看的就是各个厂矿的花灯,还有烟花表演,每次都特别好看。马路上,小孩子手提各式花灯,兴高采烈。天空中,各种烟花竞相开放。给人的感觉真就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工作后,我也经常和同事们讲起,富区正月十五滚冰节的热闹景象。没想到今年有机会回家过年,又可以参加滚冰节活动,真是满满的幸福和惊喜无限。
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已是我们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的凸显与正月初一“岁首”有密切关系。愿我们的家园,永远团团圆圆,风风火火,热热闹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