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我在脑海中思索了许久,终于渐渐清晰的想法,我决定于四年后投入金融届,去抓住未来为数不多的那一次财富自由之机,事实上我已经晚了很多年,今年的我32岁,应该说早已走过了应该跨入金融的时光,但人生的阅历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俗话云:朝闻夕死。什么时候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在死前明白这一切。
毕业后,我在一所国企浑浑噩噩的度过了六年时光,回想起刚来公司时的干劲,那时总想着要做一些可以改变社会的一点点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后来才发现我们做的一切都与世界毫无关系,写材料、准备形式主义的会议,搞办公室政治,如果不是这些年里不同岗位带给我的一些挑战和新鲜,我可能早就坚持不下去,如今我终于明白一件事。
“凝聚意志,保卫领袖”
不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出来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给社会做贡献?为人类谋福利?或许曾经的我真的这么想过,这也是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与理念,但如今的我对此嗤之以鼻,一个连自己都改变不了的人却被人教导要去改变世界,真的很可笑。
世界不需要我去拯救,我只需要拯救自己,理想主义都是门前虚无的炮仗,看似阵仗很大,过后烟消云散,留下一地难清理的纸屑。
如今的我,只想着财富、财富、还是财富,唯有拥有了财富,才有可能拥有着一切,我渴望拥有珠江新城所有的大楼,我渴望占有这世间所有豪车,所有眼之所及,都是吾之所往,唯有种下贪婪的种子,才有可能成就瞩目的成就。
同时我也明白,贪婪仅仅是个人的前进动力,智慧与手段不可或缺,“志、识、恒”,梁启超早已告诉我们成功的方法,志气深扎于心就好,而见识却必不可少。
自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储备,这里我也得说说为什么我会选择金融,如果说我们是摸着鹰酱过河,那么未来只会有三个行业赚钱且有地位:第一、金融。第二、律师。第三、医生。
我思索过了,后两个我转型起来太慢,几乎没有可能,因此我只能选择金融,同时我从小就喜爱文史哲,爱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能力强,不拘泥于形式,因此与需要各类知识的金融有着较好的契合度。
还有,为什么是四年,四年是我现在预估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很清楚,懂历史还只是开智,远远达不到会操作的层面,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提升个人知识边界。
宏观:历史、哲学、物理学、化学。
很有意思,事实上之前我并没有想过把物理学、化学放进我的知识底层框架之中,但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既然人体是有原子组成,那么原子的规律就必然影响人的行为,而个人的行为必将影响群体行为,如果想要摸透一丝群体行为逻辑,就必须要做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与思考,得出一套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行为评估。
中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那是一部璀璨的明珠,事实上我已经读了一小部分,深感震惊,其中的对社会现象的缜密分析充满了哲理与客观,并不像后人们反思和批判的一般,而是一种非常谨慎的客观描述,甚至其中还预测了中国只要实行合理的市场制度,其内部庞大的市场与资源就足矣使其经济繁荣的论断(18世纪出版,鸦片战争之前),从读书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与自大,可想而知,另外两门社会学与心理学我还有多少的课要补。
微观:股票、期货、等等杂书
微观是提升一个人操作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资本市场里永远不缺一个不读无术,但却神乎其神操盘的无名小卒逆袭的故事,虽可将信将疑,但切记偏听偏信,这世间靠运气发家的人很多,但靠运气活下来的人却不多,运气可以带来一切,也会夺走一切,因此想要像鳄鱼一样,做成常青藤,唯有审时度势,谋而后动,练其内功才有可能厚积薄发,但对于这些书必须读,还得好好读,因为那背后都是一个个血淋淋的真实故事,虽然那些作者们可能哗众取宠,但如果能剥开迷雾,至少有一些是真实的案例,要会操作就必须看到这些事。
这一日:我开始读《期货大作手风云录》,很有意思,作者已经六年前赔本自杀了,这告诉了我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心不静者,必被腰斩,但这不妨碍我读这本书,虽然看完一半了,文笔非常的普通,虚构的情节也比较多,但是有趣,有趣的是因为哪怕是虚构的,我知道也肯定取材于真实,那真实的事情至少情节上差不太多,再者,一个又一个的小情节都是可以给人警醒的正例或者反例,抛开那些讲感情经历的,在一些小技巧上还是非常受用,同时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其中提到的两本书《股票大作手(美国)》和《三十六计》,事实上我准备下一阶段就读这两本书,三十六计我曾经看过,但已忘了七七八八,而且那时尚小,没有学以致用的东西总是忘的很快,看样子又可以好好的再研读一番了,有意思,一本书就像一个线头,越往后扯可以挖掘的东西越多,不知不觉就看了更多的书,而这些书就会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影响我的处事哲理,有意思。
今天就先写这么多,明天继续,这些日记就像写给自己的回忆录,很多天后翻来,再做信息梳理,看看自己进步在哪,错误在哪,离成为金融大鳄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