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轻与重

作者: 三秋桂子2021 | 来源:发表于2021-12-14 20:00 被阅读0次

    还记得读研时,很为写文章发愁,因为老是凑不够字数。每次导师都要求论文不能少于5000字,这可把我急坏了。

    平时写文章就是豆腐块,千把字完篇,再多了就写不出来,很少有上两千的文章。所以写论文我每每为字数发愁,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写一会儿就看看写了多少字数,这几乎成了心病。

    来到简书,我开始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字数提上去。

    今天,是日更第306天,过去的305天写了53.8万字,我用计算器算了一下,日均更文1763.9344字。

    其中,刚来时一个月,还有千字以下的几篇文章。现在每周有一篇千字以内的文章点评,其他文章几乎都在2000字左右了,有些一篇达到三千字,甚至四千字。

    虽然距离我的目标日更3000字还有差距,但是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字数的多少,难道千字文就不能出好文章?

    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字数不代表水平。但是,在对比自己一千字和两千字以上的文章后,我发现:字数多的文章厚度确实超过字数少的文章。

    哪怕就是为了凑字,你也要开动思维,从各个角度去辐射延伸,这样写出的文章无论厚度还是思想都超过千字文。

    千字文也不乏经典之作,比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但那样的文章对语言对思维要求只能更高,一般人是无法媲美的。

    就我目前的水平,和大师相距甚远,只有先以长度带动厚度,才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文章的长度厚度呢?前两天还有一位朋友简信我怎样写长文章,说是文章快写不下去了。

    这位朋友的困境我也遇到过,无他,只有硬着头皮写下去,写着写着就写开了。

    这是最简单的笨办法,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但是只是这么说,好像跟没说一样哈,怎么着也得透露点干货吧?

    首先,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厚积而薄发。

    练笔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熟练才能生巧。刚起步的写作和积累了十数年的写作自然不能比,如果刚开始写就奢望达到日更两千那就是好高骛远。

    写作也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很多人以为写作就是无中生有,妙笔生花,我不认为。写作需要天赋,更需要模仿。

    阅读就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看风景,那样你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在阅读经典、品味经典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取了经典的营养。这些营养会渗入你的文章,构成你文章的骨血,让你的文章向经典靠拢。

    阅读,背诵,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非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想着读一本书就写出一篇好文章是不现实的。

    非得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才能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的风格。

    写作,由语言组织而成,看起来是语言的编织,本质却是思维的展现。

    如果只是单线思维,那么写出的文章必然单薄浅显,体现在篇幅上就是字数不足。

    写作要发散思维,就像老子《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比如写红薯,仅仅围绕红薯来写,写外形,写口味,写吃法,那么,一千字就足够了。但这样的文章就像一篇说明书,写出来有什么意思呢?

    由“红薯”这一事物开始发散思维,单写红薯太单薄,所以要写红薯相关的人和事物。

    以我的《追忆红薯岁月》为例来聊聊怎么发散思维。

    文章前半部分采用单线思维,就红薯说红薯,从红薯生长属性入手,由红薯果实埋在地下的特性,描写了我们家挖红薯的场景。

    接下来,由挖红薯到蒸红薯,转入对红薯类别和口味的描述。红薯分为红心和白心两种,红心适合生吃,并插入一段我上课偷吃红薯的描写。

    然后又转入对红薯多种吃法的介绍,其中重点描写母亲制作的过年食品:炸红薯尖儿。并辅之以美食描写,在美食中寄托对妈妈的追思。

    前半部分还属于就红薯说红薯,既有介绍说明,又有记叙描写,紧紧围绕红薯来写。

    文章后半部分开始发散思维。

    由红薯发散到储存红薯的地方——红薯窖。并从我对红薯窖的好奇以及潜在危险,引入我少年时一段离家出走的经历,更突出红薯窖的神秘感。

    然后从红薯窖过渡到二妮家的红薯,因为她们家的红薯最好吃。紧接着,继续发散,由红薯到二妮,再到二妮的命运。

    勤快能干的二妮,生活不像她们家的红薯那么甜美,经历了离婚再嫁的波折,让人无限感慨。

    到此,对红薯岁月的追忆完成。结尾处回到现实,和开头互相照应,收束全篇。

    这篇写红薯的文章,既写了红薯,也写了跟红薯相关的人事。

    由物及人,由人及事,由单一事物的描写上升到对岁月的追忆,扩大了文章的外延,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字数自然就达到了两千字以上。

    从单薄到厚重,写作就走过了从轻到重的过程。但是,文章就此就可以止步了吗?

    我感觉还远远不够。一篇好文章,不仅要厚重,还要有境界。

    如果厚重建立在内容基础上,内容的丰富成就了文章的厚重,那么境界就要超脱内容,为文章提升层次。

    就像水遇到高热会变成水蒸气,脱离液体的状态,直达天际。文章也需要提纯,将厚重的内容升华,营造出文章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是否有境界,是对作品最高的要求,有境界的文章哪怕语言很简单,却可以在读者心里产生久远的影响。

    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笔,写景就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渲染出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

    再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语道尽了难言之境,让人知其中妙处,道不出妙在哪里。

    此时,写作就实现了从厚重到轻盈的境界,包容万千却不觉其沉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从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这就是我认为的写作之道。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此时的我还在努力实现从轻到重的转化,距离从重到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起共勉吧!

    2021-12-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的轻与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ke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