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我是宿凡。我们来继续品读文学名著《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一直都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精彩的描述。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下笔的。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在前面我们已经读完了第一回和第二回,但正文从这里才正式开始。贾母知道自己的外孙女马上要到了,便老早安排了轿子去岸边接林黛玉,可以看出贾母对林黛玉这个外孙女是很在意的。
林黛玉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婆和舅舅,这是她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去贾府拜见外婆。当然,她本人并不知道这次离家后她就再也回不去了。
林黛玉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林黛玉说一些关于自己娘家的事情。“常听得”这三个字省了很多笔墨,但是当时幼小聪慧的林黛玉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讲故事的那种幸福温馨的画面,我们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林黛玉之前听母亲说过,贾府和别家是不同的。现在她亲眼看到了世林之家的奢华,这三等仆妇吃的穿的用的已经相当有档次了,那些老爷少爷小姐和姑奶奶们就更不用说。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哪怕一句话,不肯轻易多走哪怕一步路。
林黛玉好歹是个官家小姐,她为何如此小心谨慎?这和她的性格有关系,她属于那种争强好胜,敏感多疑型的,她怕失礼,给父亲丢脸,她才不要给别人抓小辫子的机会呢。林黛玉当时才十一二岁,心思就已经如此细腻如此缜密,让人叹服。
林黛玉上了轿,进了城,从纱窗往外看,街道繁华,游人如织,不由心中暗自感叹,这果然是大都市。边走边看,走了好久,林黛玉才看到街北蹲着两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的人,正门没开,只开了东西角门供人出入。正门上有个匾,写着“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往西走了不远,同样是三间大门,总算到荣国府了。作者先写宁国府,再写荣国府,由东向西推进,这里是有空间关系的。荣国府也不开正门,林黛玉是从西角门进的。
进了荣国府走了有一百多米,快要转弯时,那些轿夫停了下来,换了几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抬轿来到一个垂花门前。什么是排场,曹雪芹告诉你,这就是排场。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林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前面一段写的是贾府所在地的外围景观,这一段描写贾府的内部建筑,又是抄手游廊,又是穿堂,又是大插屏,又是穿山游廊,房屋处处如画,的确是大世家风范。如果你要问我到底什么是抄手游廊,什么是穿山游廊,这个我也搞不懂,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过这玩意儿。
那些穿红着绿的丫头看见林黛玉到了,都笑着说:“刚才老太太还念了,可巧就来了。”作者就这么一笔,写的活灵活现,如见如闻,非常有层次感。丫头们一边争着抢着为林黛玉打起了帘笼,一边给里面的人回话:“林姑娘到了。”林黛玉奔波千里,总算可以见到外婆了,心中想必是五味杂陈。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这一段文字作者用力很重,尤其是“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句,写的很逼真,画面感非常强,可以说是写尽了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心情。贾母哭,黛玉哭,就连旁边的丫鬟们也感动的掉眼泪。我想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有点哽咽。
在那种礼节森严的封建社会,晚辈见了长辈第一件事肯定是行礼问安。但在这里,强烈的情感冲破了礼教的藩篱,这是一种非常人道主义的写法,先表达内心的情感,再行礼问安。行云流水,没有一点勉强的感觉,读起来给人感觉非常自然。
接下来很多重要的人物要粉墨登场了。贾母第一个给林黛玉介绍的人物是林黛玉的大舅母,也就是邢夫人;第二个是她的二舅母,也就是王夫人;第三个是她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也就是李纨。
明面上看起来是三个人,其实里边已经暗含了另一位,就是贾母的孙子贾珠,而且通过先珠大哥的“先”这个词来表明贾珠已经去世了。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几位人物的存在,也了解了她们之间的关系,但她们具体是怎样的形象,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然不知。
林黛玉拜见了这三人后,贾母给丫鬟们吩咐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姑娘们是指谁呢,我们且来细看。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三个奶嬷嬷,五六个丫鬟,簇拥”,作者只用两个量词一个动词就写出了一种大家族的气势。作者对这三位姑娘的介绍和对前面两位舅母和珠大嫂子的介绍方式完全不同。前面介绍的三位我们只知道她们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但不知道她们的具体形象,而这一段,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大概知道了三位姑娘的形象,但作者却隐藏了她们的具体身份。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吊人胃口的写法,我无话可说,心里只有佩服。
读到后面,我们才知道,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说的是贾府二小姐迎春。第二个长挑身材,鸭蛋脸面,顾盼神飞,见之忘俗,说的是三小姐探春,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说的是四小姐惜春。
她们三个着装打扮完全相同,看不出各自的特色。俗话说,欲画天尊,先画众仙,如此,其天尊自当另有一番高山世外景象。作者在下一盘大棋,现在时机未到,还在铺垫陪衬阶段,他想要浓墨重彩重点突出的人物还在后头。
作为一个读者,我能怎么办呢,我也很绝望啊,只能耐住性子继续往下读。林黛玉和三位姑娘相互行过礼后,大家落了座喝茶聊天。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外婆跟外孙女聊天,她们能聊什么呢?当然是贾母的女儿,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说贾敏是怎么得病的,如何治疗的,死后如何下葬的。
这一聊又聊到伤心的话题上面去了。贾母非常伤感的对林黛玉说,我的这些儿女里头,我最疼的就是你母亲,现在她又去世了,连面也没能见上一面。今天见到你,我就想到你母亲,怎么能叫我不伤心呢。说着说着又哭了。大家都上前宽慰,贾母才好受些。
话题很自然的转到了林黛玉身上。大家看她年貌虽小,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股自然的风流态度,知道她有不足之症。大家便问她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黛玉是如何回答的。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林黛玉的回答充满奇幻色彩。我一生下来就这样,从会吃饭的时候就开始吃药,求医问药都不管用。在我三岁时,我听得说,大家要注意“听得说”这三个字,《红楼梦》里面都是细节,三岁大的小孩还不会记事的,她是从旁人口中听说的。她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要她出家,但是她的父母不同意。
我们知道癞头和尚不是一般人,他是来点化这群痴情儿女的。但是绛珠仙子转世的林黛玉还没有报恩还泪呢,她怎么会出家呢!那和尚又说,不出家也行,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许哭,林黛玉是专门跑来还泪的,你却叫她不要哭,对不起,“臣妾做不到啊”。二是不准见外姓亲友,其实癞头和尚没说破,最不能见的就是贾宝玉。可是不见贾宝玉她怎么报恩呢?这一段已经写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生的因缘结果。
读到这里,给我一种启迪,那就是人生矛盾重重。最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最想见的人不能见,让人很无奈。
林黛玉和贾母聊的正起劲的时候,听到后院中传来了一个女人狷狂的笑声,重要人物即将登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