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位日本作家奥也宣之所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作者通过各种充满细节的技巧展示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读书笔记将一本书的内容内化到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成为自己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本次我要拆解第四章的内容“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这章的内容提供了许多重读笔记的技巧和注意点,我将本章内容整理成重读笔记的步骤+技巧。
步骤:重读+新的发现+思想输出
技巧:排除干扰+养成习惯+添加索引
一、重读笔记需要完成的步骤
读书笔记并不是写完放好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在读书时发现了感兴趣的内容,就应该扎实地多看几遍,偶尔还需要把读书笔记完完整整地翻一遍,了解自己到目前为止都读了什么书。这样的反复输出,也可以说是在对自己灌输思想。而通过这样的过程,已经消化过的信息又经历了一次惊喜的咀嚼。
作者在书中直接指出了重读的技巧和注意点,没有将重读笔记的整个流程做一个总结说明。我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把第四章的内容做一个归纳。
1、温故
为什么已经写好的读书笔记需要重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在学习新知识的第31天,能记住的内容仅是最初习得的四分之一。因此如果不对记忆中的知识进行复习,忽视了后期的保持,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记住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少。
因此,重读笔记,甚至是重读原书就成为了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作者在《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中指出,面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重读方法。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要段落
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所以,重读可以让我们“温故”,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
2、知新
即使是漫无目的的重读,也会有些新的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读书笔记里记的大多试自己亲手抄下的选段,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过去觉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
上文摘自第四章的“在重读中有所收获”,作者提出反复阅读可以获得新的收获。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读书法。
苏轼说:一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什么都有。读书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各个方面的内容者理解吸收了,要逐次去读,分别加以理解。因此,每读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比如说读某本历史书时,要是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就只从这方面去读,读时不要想到其它方面,以免分散精力;如果读时还有其它方面的感受,那就再从这一方面读一次。例如,要从该书中了解"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就从这方面再读 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侧重面。这种方法看起来虽然笨拙,但是,读的遍数多了,就可以各个击破。
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做“八面受敌”。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我倒觉得,这个命名也许还能解读出第二层意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任凭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盯着我想要的读。
朱载上有一次去黄冈拜访苏轼,正好碰到他在抄书,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博学如苏东坡,读书依然需要多次反复阅读,何况我们平常人?
所以,重读可以让我们“知新”,在重读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发现。
3、为师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如果按之前的方法做好了读书笔记,那么现在就可以把那本书放到一边了。我们参考写好的读书笔记,尝试将思想的学问输出。在这一阶段,可以把已经掌握的信息反刍,回味一遍。
把写好的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书评,那么文章的读者就从自己变成了其他人,这个过程就会将一些只有笔记作者看得懂的文字修改成相对容易理解的语句。完成书评的过程,也是完成自我对知识理解的梳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学习金字塔模型中,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在两周以后的平均学习保持率是不同的。其中“教会他人”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是记忆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会别人。
学习金字塔写书评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将内化的知识输出,我们完成了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所以,重读可以让我们“为师”,在写书评的过程中理顺自己的思路。
二、重读读书笔记的技巧
上面说了重读笔记的几个步骤,下面说一些技巧。
1、排除干扰
就像读书一样,看笔记时也需要独处,这样才能集中精力。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在2008年。那个时代还没有智能手机,所以身体上的独处就足以屏蔽外界的干扰。然而生活在2018年的我们都知道,现在打乱我们注意力的最大元凶就是手机。不少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群,即使在15分钟的阅读时间里,也会每隔几分钟看一下手机——即使并没有实际的目的。
智能手机把我们仅有的小段时间再次打碎成更小的碎片时间,于是人们不得不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但是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并不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进行沉浸式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阅读效率其实是很低的。我们往往只是匆匆一瞥,似乎已经获得了这些信息,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学会它们。
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在两个美国的科技公司对那里的员工做了一千小时的观察。他们发现,办公室里的员工被电话、电子邮件或同事打扰后,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原先的任务上需要25分钟之久。这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深夜时工作的效率最高,就是因为没有打扰。
因此,作者告诉我们的独处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创造一个真正的独处场景,在没有外界打扰的环境下重读读书笔记,能让你更快地沉浸阅读。
2、养成重读的习惯
读书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读书带来的反馈不即时,往往要很久之后才能感觉到读书的作用,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读书,重读笔记也是一样。
如果你迟迟不能开始行动,不如尝试把重读时间安排好。到了预定的哪一天,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都要求自己把读书笔记打开。
当然你也可以不去量化特定时间,规定自己“笔记本用完后一定要重读笔记”。总之,要强迫自己养成一个重读笔记的习惯。
建立起自己的重读习惯,我的方法是强迫自己完成一个小目标并设定一个奖励,比如深度阅读一个小时就奖励自己看一集《权力的游戏》。通过这样人为的激励,让大脑形成一个正向反馈的机制,再次面对枯燥的读书时光就不会那么排斥。等到我阅读的习惯养成之后,即使没有了激励的刺激,依然会保持这样的习惯。
3、利用检索方法迅速查找笔记
作者介绍了一些整理读书笔记的方法。
1、 在书上贴便利贴。
2、 直接在书上做标记。
3、 在笔记本上制作检索标签。
4、 将检索数字化。为每一个笔记增加一个编号。
作者提供的上述技巧适合以纸质笔记本为基础的检索方法,如今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使用电子文档保存自己的读书笔记,上述技巧就略显过时了。
电子文档的检索工具相比纸质笔记本高效和丰富得多。比如印象笔记,就可以通过“笔记本(folder)”和“标签(tag)”来管理自己的笔记。而且电子文档可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想要的文章。
我把第四章的内容总结成步骤+技巧,希望这样的总结能帮助你快速掌握本章的内容。使你通过重读读书笔记,写书评等方法,让知识不再只是躺在笔记上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内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我第一次拆书,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