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时候,跟小伙伴去后山摘了一麻袋的余甘子回家。一部分拿来腌制,剩下的拿来泡酒。我从小就不爱吃这东西,小孩子对水果的喜爱,始于颜值,终于味道。
余甘子长得碧绿剔透,上面还有一条一条的棱,把它分成等面积大小,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余甘子在太阳光底下,有一种奇妙的美感。而我,最开始就是被它的颜值给魅惑的。
当父亲对我说这小果子可以吃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尝了一颗,那味道,简直一言难尽。我对水果的认知,大抵是酸、甜、苦、麻、涩。尤其是还没成熟的水果,味道大多是偏苦涩的。
所以余甘子初入口时那种酸甜酥脆还有点微涩的感觉,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摘到颗不成熟的水果,于是不死心地又摘了一个黄澄澄的,味道还是一样有点涩,气得我把咬了一口的果子给扔了。
然而,这时的口腔里,开始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再是开始的那种涩涩的感觉,而且慢慢地吃出回甘的味道。我瞬间凌乱了,哎呀妈呀,这野果真是太有个性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余甘子有个性的地方还不止这点,这是一种调皮的水果,它心情好的时候,兴许还会给你当场变个魔术。
我真没有开玩笑,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有关于这种果子的记载:“钦州灵山县一士人姓宁,其大父一日往山间,忽见余甘遍山,如来禽纷熟。饱餐快甚。须臾便复青脆,袖中犹携数熟余甘,归以示闾里,至传为异”。
余甘子的这种神奇特性,小时候父亲和我提起过。所以每次进山,遇到没成熟的余甘子时,我都是跑去别处玩一会儿,又回来盯着那片果子,可惜我一次都没遇到过余甘子变成熟,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余甘子又名庵罗勒,听着有点像佛家的名字。事实上,这果子大有来头,它可是佛家的三大圣果之一,另外两种是诃梨勒和毗梨勒。我百度了一下,找不到这两种果子的相片。古代西域人认为这些东西能治百病,最显著的就是以下三种:
一、能使白发转黑。
二、能治眼疾。
三、能增强性欲。
尤其是第三种,西域医学古籍上记载了这样一个药方:“余甘子制成的药散浸泡在其汁液中,再加入酥油和蜜糖,服食之,则能射精百次。”
难怪“印度神油”在国内那么受欢迎,估计里头也有余甘子的成份吧。写到此,我突然想到历史上那位汉成帝和赵合德的香艳故事,所以在此奉劝男同胞的,千万不要轻易尝试第三种药方。额,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掩面……
以上记载的余甘子的三种功效,魔幻到让你怀疑人生,我周围至今没有人验证过。然而,我们勤劳淳朴的壮族人民经过日久经年的经验积累,得出了这小东西有以下用处:
一、直接生吃,可以生津止渴。
二、拿来腌制,很下饭。
三、拿来泡酒、很好喝。
尤其是第三种,本人亲自验证过,真的好喝!
个人简介:微雨,85后宝妈一枚,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微信号:weiyu8572744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