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1893~1910)
1893年12月26日,一个男孩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这个农家男孩姓毛,名泽东,意为“泽润东方”。
毛泽东的父亲留着一副八字胡,身体瘦小、面孔棱角分明,他叫毛顺生,他用着铁腕控制着这个家庭。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是个有着圆脸庞和慈祥的眼睛的人(这一点毛泽东和母亲很像)。她心肠软,且通情达理,性格方面和父亲毛顺生截然不同,他脾气十分粗暴死硬,并且十分吝啬。
夜里,毛泽东常常躲在自己的卧室床上上,靠着小油灯,并用一条被子半掩着光亮,他在读着罗宾汉式的传奇小说《水浒传》,因为毛顺生不喜欢泽东读这种“坏书”并浪费灯油。
毛泽东从小的生活环境远比同时代的许多孩子的要好,他没有挨过饿,虽衣物不多,但不褴褛。母亲把生活这方面处理的井井有条。而毛泽东的大问题在他父亲身上,因为他渴望的是精神方面的东西。
可以说,毛泽东继承了某些边远山区人的秉性:粗犷、造反精神、罗宾汉式的浪漫。同时,他也吸纳了湖南平原人的一些传统:爱读书、很好的组织意识。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长大后绝不会是一个平庸且缺乏判断力的人。
在村里一个叫南岸的地方有一所私塾,这是一所真正中国传统式的学堂,这儿只叫四书五经,根本不教外国的东西。毛泽东在八岁开始上学,多年后他冷冷地说:“我八岁时就讨厌儒学”。到他十三岁离开学堂时,他已经对儒学的思想及道德的规范十分反感了。他不喜欢孔子教人尊崇权威,而对于私塾先生和父亲这两个人的敌意也越来越大。
毛泽东是个聪颖的孩子,那些儒学经典他学得很好,即使他很讨厌这些东西。
1905年,第三个男孩毛泽覃出生了(第二个男孩毛泽民于1896年出生),但这并没有使泽东和父亲的矛盾有所缓和。一家人分成了两派。
他和母亲联合起来一起抵制父亲,他们曾偷偷地把大米送给挨饿的村民,并和父亲雇的长工联合,使毛顺生的吝啬做法行不通。
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提倡改革和技术进步,使毛泽东初次接触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为中国应该借鉴西方的技术,来拯救中国自己。这本书使毛泽东深信,想要拯救中国,就必须走出韶山,以学习新的知识。
当毛泽东十六岁时,他找了些亲戚借了点钱,在一天晚上吃饭时,毛泽东向父亲郑重地宣布他要到东山高小去上学,吝啬的父亲可怜地对毛泽东说:“如果你走了,我就必须重新花钱雇一个长工来做你之前干的活......”毛泽东打断了父亲的话,并问雇一个长工一年要多少钱,父亲可怜巴巴地说是12元,毛泽东于是把一个装着12元的信封放在父亲手上,说:“这是12元,我明天一早就去东山。”
天亮后,毛泽东徒步离开了韶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