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者,大多处乱世之秋,才高不得志,品洁不同污,或以追求寂寞为享受,或为逃避喧嚣而静心。
先秦庄周,就将寂寞享受到了极致。虽说也有避乱世之嫌,但这位根红苗正的“高干”后裔,一生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按现在的逻辑,有背景,有才学,也有能力,更有掌权者推荐,谋一高位,得财如探囊取物。可偏偏不愿混迹官场,享锦衣玉食之福,隐居陋巷,潜心研道,贫寒而不潦倒,穷困而不失节,在寂寞中顿悟,在顿悟中升华,其玄远高深的哲学,恣肆汪洋的文采,影响深远,终成一代宗师。不过庄大师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曾以“三剑“论劝说赵文王弃癖归政,也证明还是关心天下之事。不知是“眼冷心热”的本性使然,还是要借此彰显其道,总之,他是选对了人,看准了事,才愿意插手,并收到效果。
相比之下,多才多艺的嵇康,就没有那么幸运。身处江湖之远,心系纷争之端,官可以不做,事可以不为,朋友之情却难以拒绝。正是出于对友情的保护,却忘了身后暗藏的激流,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矛盾没有解决,却将自己卷入政治旋涡,最终魂归竹林,悲催天地,成为千年之叹。嵇康的悲剧,归结起来也就三点:其一,归隐出于逃避污浊,远离官场险恶,以求寂寞养生,并非像姜子牙、诸葛亮有所等待,也就没有半点“玉在匮中求善价”的意思。鄙视权贵,说说也就罢了,竟不给屈身前来拜访的高官一点面子,为日后不幸埋下祸根。其二,将官道与友道截然对立,岂不知官中也有品行可赞之人,无官者并非都是善良之辈。被朋友举荐,实出一番善意,谁能想到竟戳到他的痛处,看成是对高洁品行的玷污。既然如此,“道不同则不相与谋”,绝交也在其理,却偏要为朋友调解家丑,一个“情”字挡在中间,难以绝断。高尚情怀连朋友都不能理解,可以说交友不慎啊。其三,性情刚烈,旷达狂放,以此推之,处理朋友间的事情也必然是以骂为主,只顾骂得亲切,骂得痛快,忘记了对方的接受能力和身处官场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困境,难以把握后果的窘态。其实那个钟会也是名流之后,还不至于降身到小人行列,只不过发一发丢掉面子的怨气,却暗合了当权者的判断:傲慢无理,以才压人,蔑视政府不与合作。以常人心态,果真应合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命运。换个角度再去想想,有能力而推却无能,肯定被视为装傻傲物,自然会得罪于人;假使真的无能,谁也不会指望他干点什么,反而尽享清闲。此番推理,也不过以俗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才高品洁的嵇康岂能不知官场规则、为友之道?贤达者穷途末路,以身殉道,往往是一个没落时代即将走向尽头的险兆,在世人竞逐喧哗之时,豁达乐观,从容洒脱,无声无痕,把一株深谷幽兰的君子风度彰显于天地之间,在历史的暗角中仍然难掩其璀璨夺目的光彩。
也许有前车之鉴,处于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就显得温和了许多,追求寂寞出于“质性自然”、洁身自好的志趣,憎恨黑暗而逃避现实的无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他想到了人生、想到了天命、想到了难以实现的理想,原来最高境界的寂寞就是回归自然,融身自然,躬耕自足,与民同乐。有人说他是真正的隐士,绝非沽名钓誉之辈,倒不如说他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混浊之下难以展翅高飞,回到自然静心疗伤,也不失为一种万全之策。虽然于心不甘,这样做也是对世俗与腐朽的被动宣战。远去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追求,内心深处何曾忘记那个遥远的理想,于是,世外桃源的美景终于在心中实现,以空幻之境获得心灵的慰藉,终归是无奈的选择。放下包袱,摆脱樊笼,将疲倦释缓,就算真的忘怀了世事,却也难释隐愤。好在以酒抒怀,借酒消痛,还能以 “醉人”语态说些“醉话”,发一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的感慨。其实,醉与不醉只有自己知道,说透了也只有“装醉 ”才能保全其身,孤远守拙。
在无力官场,身心俱疲的处境之下,出世或入世从来都是那些不能得志的文人难以脱身的旋涡。耿介秉直、绝顶聪明的郑板桥想必也有过这样一种内心的挣扎。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辛酸之后,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也只是一种不甘屈服的品性,毕竟无力改变现实,但在历史的层面,却传递着正能量的延续,成为许多志士在困境中前行的明志之言,励志之镜。心怀民间疾苦,不遵官场“潜规则“,以及超乎常情的行为,总归是一场不识时务的抗争,在常人看来肯定是怪诞荒唐的闹剧,注定不能获得内心的清静。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隐迹山林,在二难选择之间,悟出了看似平淡却又深奥的处世之道,那就是世间之事不用明白得太多,该装“糊涂”的时候绝对不能保持清醒。妙在懂与不懂之间,难在清醒与昏愦之处的把握。表面看来,好像是一次对困境的突破,其实如羊肠小道、险关隘口,危机如影相随,最终才明白慢慢老去竟然是一种最大的奢侈。
物寂则空,形寂则静,心寂则死。物寂而形不寂,自必追逐浮华;形寂而心不寂,自得痛苦相熬。乱世俊贤,品高于俗,才盖当世,心容万物,承载寂寞,在寂寞中沉淀岁月年轮,澄清心灵杂质,煅造出一种品质标准,也成就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永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