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作家周国平曾说:“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大量阅读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无论知识积累还是素养培养,尤其是经典的阅读。
阅读经典著作能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体系,拥有人文素养,有助于我们反省,甄别善恶, 区别正义与非正义,从有用中辨别出高贵和美,培养孩子强大和积极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人的保障。
但是对于多大数孩子来说,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并不高,缺乏兴趣是孩子很难读懂、读好经典的一大难点。
如何从孩子兴趣出发,培养孩子阅读经典能力呢?
今天,我们以一本经典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此类经典,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你觉得狐狸插上翅膀,真的能变成天使吗?
你能想象一个国王经常哭鼻子会是什么样吗?
你知道一个臭虫从上嘴唇走到下嘴唇,要足足几个钟头的嘴唇该有多厚吗?
……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不可能出现,这在经典童话故事书《大林和小林》中可是时常都会出现的情景。
《大林和小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之一,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时而令人紧张、时而感动、时而愤慨的曲折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张天翼多以嘲讽笔调写文,文笔活泼新鲜,风格辛辣。
这样一部带有中国厚重的时代色彩的童话作品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分享呢?
我们从如何问问题、如何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如何运用阅读中衍生出的写作技巧三个维度和大家探讨。
01好的问题,让阅读效果事半功倍
提问法,是现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交流运用最频繁的方法之一。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思维方向,带动课堂节奏,在阅读教学中更是如此。放在《大林和小林》这个故事中,我们如何去向学生问一个优质的好问题呢。
“故事中的大林和小林虽然是亲兄弟,为什么却有着几乎截然相反的人生际遇呢?”
读完书的我们会找到答案,可以说是性格,也可以说是性格之下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造就了故事里的大林和小林。
这张主线梳理就像是命运的列车一般,从同一个起始站出发,载着大林和小林驶向不同的路途。有人会说,大林和小林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境遇所以选择不同,其实从故事的伊始大林和小林的选择就有本质区别。年幼失去父母两兄弟在路上遇到了怪物……
读到这里可以让学生们为这对兄弟出出主意,出门就遇险的两兄弟该怎么办呢?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呼声最高的当然是“逃跑”。
那么,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什么反应呢?
小林如我们预测的一样,机智地和怪物斗智斗勇,最后想到了分头逃跑的办法成功摆脱了怪物的追捕;故事里的大林第一反应却是
“我们妈和爸都没有了,粮食也吃完了。又没田地又没钱,什么都没有。就让怪物吃了吧!”
从这件事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够看出大林和小林性格上有什么不同:小林是积极乐观的,大林是消极被动的。
借助于这张命运的列车,我们能够带领学生清晰地梳理故事发展脉络,一开始提出的“两兄弟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在探讨和分享中也会迎刃而解。
02翻转阅读,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
《大林和小林》是有特定的时代色彩的一部作品,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
虽然这是一个写在解放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精读,读懂作者背后的用意呢?我们以下面一个片段为例:
故事中的小林被皮皮捡到,被迫变成了皮皮商店的商品。促成这一结果的是一条叫作“皮皮若在地上拾得小林,小林即为皮皮所有。”的法律。
读到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对这条法律规定的看法,你觉得这样合理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荒诞的。
这条法律放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一定是行不通的,引导学生分析联系这一章的标题:国王的法律,而不是国家的法律。
这个国家的法律是以国王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怎样去制定说到底是国王一个人说了算的。
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在这个情节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晦涩的背景知识与书中情节结合起来就变得不再枯燥。
03以读促写,掌握高级的写作技巧
张天翼先生在这个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各有特色、栩栩如生。故事中,不论是叭哈的财富还是四四格的食量,看起来都十分惊人。这其中不乏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阅读后的写作是愉悦的、轻松的。教师在进行以读促写的环节时,应先把夸张手法凝练、准确地向学生转达,然后再设计写作练习环节。
夸张手法分为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我们最常见的也运用最多的是扩大夸张,为了突显事物大、多、高、强、深等特点,故意说得比实际情况还大。
故事中也多处运用了扩大夸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完全文后回想哪些故事情节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夸张手法的仿写练习。
经典作品的阅读是值得我们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品味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收获读书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