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村小“课改”不应该只是“改课”——平凉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高级研

村小“课改”不应该只是“改课”——平凉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高级研

作者: 935ff7f93a4b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22:53 被阅读0次

            我们农村小学在课改的浪潮中轰轰烈烈地走了这么久,最终课改改变了什么?难道“课改”仅仅是“改课”?课改初期,我们一味地盲目学习、借鉴、模仿、照抄。到后来我们将“课改”演化为“改课”;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效课堂”;“建构”了一个又一个的“课改模式”;诞生了一所又一所的“课改”名校;涌现了形形色色的“高效课堂”;产生了的各种流派和教育模式。我们把“教案”变为“学案”,课堂主体从“教”转变为“学”。难道真的变了吗?我想只不过是由原来的“教书”、“教教案”变成了“教导学案”吧。一说课改,就是各种课堂活动、各种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于是许多老师为了把课“改”好,“备课”变成了各种课堂活动、各种课堂节目的排练,但这些提前排练的节目以及活动效果何在?我们改得热火朝天,大汗淋漓,到后来才发现,这些改革背后真正苦了一线教师,累了可怜的学生。 

          也许我们真的在课改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甚至已经走偏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他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这段话是对课改的诠释,我们留心其中几个关键词:“学生、变化、唤起、唤醒、塑造、建构、健康之路”。通过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课改在不断强调教育最大的要素,也就是学生这个主体。一次培训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王雄院长说:“教育是做改变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没有改变就没有教育”。如果说教育就是改变,那么教学就是师生相长,共同成长和发展,否则教学就不是成功的。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去改变什么?我想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学生和老师,而不是我们的课堂和课程。众所周知,农村孩子在朴实、单纯、勤劳的同时也存在懒散、偏激、娇气、自卑、知识基础薄弱等,还有许多单亲、留守的“问题学生”和智力、心理不成熟的“特殊群体”。这些农村孩子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那么如何去改变呢?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改变”才有路可走。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用爱润泽学生,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关爱学生。不要因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外貌长相、知识结构而存有偏心、偏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等等。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所有学生,更不能仅凭成绩论成败。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之后,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名学生有所改变,进而有所发展。

    二、建立学生的同理心,“改变”才有法可依。

            我们应该从学生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感需求入手,找到和学生的同理心,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求,才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此,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低下头或者干脆蹲下来,保持和学生相同的高度,用心去感知他们,用爱去润泽他们。没有爱,就没有好的教育,有了爱,才能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育。要无限相信爱的力量,也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能。只要你相信他“能”,他就“能”。

    三、多样化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改变”才有章可循。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加上及时的评价激励措施,学生自卑、懒惰的性格特征才有可能改变。通过有趣的阅读教学拓宽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进而增加学生自信心。要想真正改变学生不好的性格,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的原则,中止“以成绩论成败”的习惯,而培养起从大处着眼、从长处看问题的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以新的良好习惯去感染学生旧的不良习惯,那么学生优良的性格就能逐步形成并巩固下来。

    四、给学生正确思维引导,“改变”才有根可寻。              黄全愈说过: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这里的“油”就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所以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因此,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只有学生思维有所改变,才能给学生一双全新的眼睛去看世界、感知世界,才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五、强化教师素质,“改变”才有行可效。

            陶行知说过:“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殊不知我们的老师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缺乏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甚至缺乏职责认同感,职业责任心,缺乏信仰。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感早已被严重的职责懈怠感所替代。只要每一位老师改变了,变得有信仰,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了,才有希望让学生有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的灵魂是什么?罗崇敏在一次演讲中说:“教师灵魂是超越世俗和自我的精神;是不受钳制和尘封的思想;是不被贬低和亵渎的人格;是追求真和爱的信仰,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一种创造能力,是以幸福生活为目标的崇高理想。”理性思想、尊严职业、幸福生活体现着教师灵魂的高尚和圣洁。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承担改变别人命运的教育工作者,一名肩负神圣使命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我们的工作;怠慢每一名学生呢?想改变学生,先给自己注入点“源头活水”改变自己吧。 

            如果我们教师有所改变,变得高尚纯洁;学生有所改变,变成最好的自己,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变成真正改变人、发展人、培养人的教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小“课改”不应该只是“改课”——平凉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高级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vn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