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整理申请加入作协的材料,因文学作品单薄了点,我把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论文都翻了出来。
居然,在中国知网上找到3篇我发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一篇论文还被清华大学传播学范红教授收录到她主编的一本书里。
我觉得有点奇怪,14年前,硕士研究生期间,我能发3篇核心期刊论文,似乎研究能力还不错,找工作时,自己为什么没有想过进高校呢?
我认真回想,当初的想法,挺自卑,觉得自己难以胜任高校的理论研究,自己去给学生上课,可别误人子弟。
当时,心里还有点暗自清高,认为文科生,搞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价值很难说,还不如进社会,早点工作。
瞧,那时挺把自己当根葱的,自卑又自负,实际幼稚,装成熟。
那篇被收录进书里的论文,给我印象深刻,其实是一篇学期课程专题论文作业。
我曾在课堂亲眼见任课老师毫不客气地批评某男同学的论文作业:“原来你本科学中文,跨专业考进来的,怪不得,一点也不专业”,男同学满面通红,不敢吱声。
我很担心,轮到自己讲解作业也挨批。老实说,我本科学旅游专业,跟新闻传播专业跨得更远,我的专业基础更差。
好在班上13个同学,我的学号是11号,差不多到学期末才轮到我讲解作业,还有时间弥补一二。
幸好不像我那个倒霉的男同学,他的学号是1号,首当其冲。
畏惧让我产生压力和动力。我列了张长长的学期必读书目清单,给老师过目,他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我暗暗舒服了一口气。
整个学期,我看了30多本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书,为查找资料,泡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的图书馆,牺牲很多休息时间,才完成这篇像样的课程专题论文。
作业顺利过关后,我投稿到某核心期刊,在忐忑不安中,接到论文被征用的通知,一颗一直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不久,我收到刊登我论文的杂志,看到自己的名字,我觉得一学期的辛劳,有了着落,还挺值得的。
今天,再看到自己当初辛辛苦苦写的论文,这些对加入作协来说,无非是个鸡肋式的参考,好胜于无的补充。
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看到自己,其实挺具备死磕的精神。
论文对我来说,价值不大,但这种不怕困难,死磕到底,专注一心的做事方式,对今天写文,同样非常适应。
我从来算不上一个反应快捷、聪明伶俐的人,但逼自己一把,在写稿上坚持到底、死磕硬逼,这点蛮力气还是有的。
在加入作协的路上,这些鸡肋论文,对我来说,更大的价值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