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你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事:
初入职场,工作经验都差不多,为何求职被录用的人不是你?
工作几年,部门同事都积极上进,为什么升职加薪的不是你?
人到中年,公司准备裁员,为什么进入裁员名单的人是你?
是你,是你,都是你。
你就像个苦瓜似的,辛苦忙碌着,却尝不到一丝丝甜。
可你想过这一切为什么吗?你想过如何规避职场风险吗?
如果你苦思冥想,问题依然无解,那不妨听听格总的建议。
无论你是职场小白,还是被吊打多年的老江湖,都能从他的书里找到解忧草。
他说职场如战场,目标、态度和方法决定一切。
从华为海外销售主管,到创业成立投资团队,进入某央企核心部门打理上亿资产,再到空降A股上市公司担任高管。
他把太多的职场话题,融入在5年不间断的职场公众号“格总在人间”,专注于职场底层逻辑剖析,有500多篇职场成长类文章,讨论有关个人成长、人际关系、职场晋升、职业规划等方面话题,提供高价值建议,原创文章被多家商业职场类头部自媒体转载。
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由格总编写、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职场的逻辑》,看看他是如何帮你梳理职场成长问题的。
口吃和演说,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就有这样一位又失聪又口吃的少年,通过立志—勤奋好学、励志笃行,一路蜕变成演说家。不仅仅如此,他还开起演说培训班。作为总制片人和主演的电影相继获得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提名,法国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提名,入围了澳门国际电影节、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优秀故事片、金童象最佳制片人奖。他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会销培训师、作家、公司董事长、投资人、特殊学校荣誉校长……这样华丽丽的转身令人惊叹。他叫彭博。
彭博的故事验证了格总在《职场的逻辑》一书中提到的自我修炼的成长路径。
我们把它称之为自我修炼的三重境界:立志——成瘾——突破。
懂得自我修炼,自我修炼成瘾,确定高手方向,把不确定变成确定。这才是高手成长之路。
一、立志
我们常说,一个人越往上走越要懂得自我修炼,为什么?
高手成长之路,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这是一条又苦又累又漫长的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精进,是个慢功夫,也是高手不多的原因所在。
一个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为他享受更多的自由,而是他看到了更多的限制。成为高手的过程,不是更放纵自己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受到约束的过程。
1979年,彭博生于宜昌,由于自小跟随有口吃的外婆生活,他也有严重口吃。同样一句话,普通人表达出来只需几秒,他却要说上几分钟。“带着面瘫一样的表情,我得使劲儿拍大腿才能蹦出几个字。”进入小学时,彭博无法融入同学们的日常交流,经常遭冷落,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才二年级,我就不想读书了。”父母不愿儿子就这样辍学,便将他转回了农村老家的长寿山小学。山里的孩子单纯又质朴,彭博在这儿找回了自信,也爱上了学习。但命运没有眷顾这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十多岁时,彭博因生病打针意外导致失聪,经过中医治疗,才勉强通过人工耳蜗恢复了一点听力。
当世界暗淡时,自己便成为光。彭博不弃学习,听不到老师的声音,他就对照课本看黑板的板书。
初中毕业后,彭博进入中专学习会计电算化。在校期间,他坚持汲取知识,《深圳青年》《商界》等书刊中的创业、自强的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立志,是成为高手的第一步。
为自己播一粒种子。
开始自我修炼的第一步。
二、成“瘾”
想成为高手,是自我修炼的第一步。
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不够。
在彭博的故事中,也是如此。进入中专后,懂事的彭博想早些工作,减轻家中经济负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北京翠微大厦当保安,成为一名北漂。那些日子里,他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也成为工友中的另类:每次洗完保安服,都要把裤线熨烫出来,旧皮鞋每天擦得锃亮,花上百元配领带夹。
而在致力成为高手的自我修炼中,彭博修炼成瘾。
——为了克服口吃的毛病,他把鹅卵石含在嘴里,对着书一个字一个字练习发音,舌头时常起泡出血。虽然痛苦,千锤百炼终有收获,他说话吐词有了不小进步。工作之余,彭博还在北京外贸大学国贸专业函授班学习。
12年的市场营销经历,让彭博收获满满。有了经济上的积累和一群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完全克服了口吃,一个表达自如、沟通流畅的彭博向我们走来。30岁生日那天,他写下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毅然选择专注,选择热爱。
所以,格总在自己的《职场的逻辑》一书也说到:
你看,我们不光要想通一件事,还要去做、去养成习惯,最好是有“瘾”了,才能让自己沉浸其中,忘掉俗世烦恼,度过人生难关。
三、突破
自我修炼的第三重境界,是如何将不确定变成确定。
减少不确定性,在重复性劳动中找到突破的空间,是自我成长的正反馈。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在一点一滴的“重复性劳动”中用心思考对方究竟要什么、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尽可能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外延价值,才是积极面对“重复性劳动”的正确态度。只有把极度的“不确定”变成最后的“确定”,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也才能赢得社会的回报 —金钱。
2012年12月28日到30日,是彭博一直铭记的日子。他第一次在武汉完成为期三天的会销培训课,全程脱稿演讲。在十多年的销售工作中,彭博迷上了演讲,可以用“无可救药”来形容,听碟、看书、上演讲班,他前后花了20多万在演讲训练上。而市场营销工作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企业都非常注重培养员工这方面的能力。
2014年秋天,彭博在上海完成一场演讲后,一位导演主动找到他,建议将彭博个人经历拍成一部微电影。演讲,是彭博毕生将坚持的事业,但跨行尝试影视则是他完全没想过的。“通过电影,或能鼓励许多和我一样身体残疾的人振作起来,拥抱生活。”下定决心后,彭博便请人写剧本,执导这部取名为《口吃演说家》的微电影。由于缺少行业经验,电影制作完成后市场反响并不好,不过却激起了彭博对影视行业的兴趣。
2015年冬,彭博受几位影视业界的朋友启发,打算拍摄网络电影《舌战》,还是以个人经历为故事主线。
2016年5月9日电影开拍,时间是彭博定的。“那时我已经完成了300场演讲,值得纪念的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网络电影《舌战》在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和豆瓣评分均有不俗表现。
2018年夏天《梦想演说家》以彭博自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主人公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愈挫愈勇,不甘命运的故事。“生命在最痛的地方开花结果。”剧本成稿。彭博立即组建剧组,并带着大家前往老家宜昌找寻合适的拍摄场景,还专门邀请著名演员王劲松特别出演。在于突破性的尝试中,彭博自信地说:“我想,十年如一日,数百场的燃情演讲,是在为今天的梦想做铺垫。”
突破,需要在重复千百万次的基础上,从量的变化,迈向质的变化。
把极度的“不确定”变成最后的“确定”,是高手自我修炼的第三重境界。
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有所谓的人生巅峰,但是不妨碍你把每件小事做好。有个词叫“功不唐捐”,忘掉一夜暴富吧,年轻人在大城市立足其实并不难。任何一个时代,认真的人,勤勉的人,总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人,都最稀缺。
自我修炼的三重境界,立志——成瘾——突破,助力职场长青。你,学会了吗?
最后,让我们用彭博的话来结束全文:我们不应该给人生设限,每一次突破,生活都会如约回报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