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从何而来?让我们先从两个小故事说起:
①公元前200年,远征匈奴大败而归的刘邦回到长安,见到萧何修筑的未央宫极为壮丽奢华,勃然大怒,责问萧何:“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天下混乱苦战数年,胜负未知,建造如此豪华的宫殿,未免太过分了吧?)
萧何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正因为天下尚未十分安定,才可以乘机建造宫室。况且天子占有四海之地,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天子的威严。建造得壮丽一些,可以叫后代永远无法超越它。)
刘邦听后,转怒为喜。
②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说得唐太宗转怒为喜。
这两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情绪产生的原因。同样一件事情(人),同一个人对它的看法有所变化时,情绪也会随之改变。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不是事情或人本生让我们产生了情绪,而是我们内心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情绪。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以看见老虎为例来分析思考的过程。他认为,思考的过程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看见老虎--意识到身处险境--感到害怕--逃跑。这个过程揭示了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源头。第三步和第四步来源于第二步,而非第一步。也就是说,感到害怕和逃跑不是因为看见老虎,而是因为意识到身处险境(这是一般人的意识)。如果遇见老虎的不是一般人,而是打虎英雄,那么他所意识到的不是身处险境,而是机会来了,他不会感到害怕,更不会逃跑,而是沉着勇敢地击杀老虎。如果遇到老虎的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也许他看到老虎的那一刻,感觉到的未必是害怕,也可能是觉得好奇好玩,咿咿呀呀地朝着老虎笑。
有一千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个人经历同一个事件,为什么他们对事情的认知(意识)和反应都各不相同?心理学上有一个ABC法则,对此是这样解释的:
Activating Event 触发事件
Beliefs(mindset)信念
Consequence/Consequential feelings引发的情绪感受
很多人都以为C是A的直接后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对同一个触发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情绪感受。而导致人们看法、情绪感受不同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信念系统各不相同。信念系统是认知地图,是过滤网,它们不一样,对同一事件的信息的过滤(选择和吸收、分析和解读,即删减、扭曲、一般化)不一样,形成并储存的内心表象就会不一样,导致的情绪感受也会不一样。因此B才是主导情绪感受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情绪感受和行为方式并非来源与所处的环境或所经历的事件,并非源于他对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它完全取决于你的认知地图、信念系统:你将什么作为思考对象,你认为世界(人、事、物)应该是怎样的。一言以蔽之,它取决于“你以为/你认为……”。
据此,我们可以有一个新的ABC法则。
Awareness 醒觉
Beliefs 信念
Choices 选择
我们每天都不停地做出选择。怎样选择和选择什么都会把我们的选择范围收窄,同时怎样选择本身也是一个选择。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每天都重复同样的路线去上班,而某一天要去不同的地方,结果还是因为惯性而上错车或开车走错地点。我们可以让习惯下意识地为我们做出自动选择,也可以在深思熟虑后再有意识地做出选择。
过去不可改变,未来可以创造。过去发生的事件已经无法改变,但对事件的观察思考的角度方式、看法、认知可以调整和改变,进而对事件的情绪感受可以改变,行为方式也就可以有了和先前不同的选择。所有让你度日如年的痛苦时刻,你都可以甘之若饴地去体验。
NLP认为,宇宙人类可以唤醒自己内心沉睡的巨人(醒觉),从一个新的意念开始,而不是从现实出发,以自己的能力重新设计自己,做出全然不同的选择,从一个被惯性所制的生命蜕变成一个自由的生命,让自己拥有一个创造性的崭新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