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段97年小弟弟刘昊然的采访火爆网络圈,刘昊然的一句“都考研了,还小姑娘啊?”扎了无数90后老阿姨的心。
似乎悄无声息间,90后就已经退出了“非主流”、“脑残”的舞台,而00后成了这个世界所注视的新目标。
有人说,00后是没有童年的,至少没有90后、80后的童年,他们的童年在山间、在田野,他们酌饮着最清澈的山泉、拥抱着山间晴朗的风长大。而00后,他们的童年里充斥着网络游戏与电子产品。
可00后拥有前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交网络的火热使得这些孩子们比18岁的80后、90后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18岁的00后远比18岁的90后懂得多。
可这究竟是好事儿,还是坏事,恐怕很难有个定论。
这几日,“少女妈妈”生二胎的新闻铺天盖地、接冗而来。一时间,又引起了整个社会对00后这一群体的关注。
十年后的今天,“少女妈妈”竟然还可以作为新闻噱头引发热议
快手直播平台上,“少女妈妈”的直播新闻比比皆是,网络监管不畅使得她们成为了直播界的“网红”,平台甚至还会主动推送相关内容。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直到今天“少女妈妈”还可以成为新闻事件?
早在十年前,就有媒体曝光过“90后少女妈妈遭遇抚养难题”、“90后少女孩子”的新闻,虽说当时传播有限,但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可就在十年后的今天,此类事件还可以成为新闻,足以证明教育发展的极其不平衡,很多地方的教育还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前。
那不禁引人思考,媒体讲这些事情公布于众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成为无聊百姓的饭后谈资?现象被揭露,问题显现出来后却无人解决,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直至今日,大多数人对“少女妈妈”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思考后果,而不去溯其根源。“17岁的孩子做了妈妈,本身就还是个孩子的她们又如何担负得起照顾另一个更小的孩子的重任?”成为了大家普遍思考的问题。
于是大多数人将矛头指向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不当,可“少女妈妈”的现象又岂止是存在于00后中。
且不说远的,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因怀孕堕胎辍学的高中生比比皆是,最令人唏嘘的便是我的一个朋友,这姑娘模样生得端正,在我的高中属于响当当的人物,屁股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小男生。
那时候的她,还停留在美貌所带给她的虚荣和快乐当中,倏然不知危险正在向她逼近。
高二的时候,这个姑娘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只留下了一个“她去外地读书了”的美好传言。我多希望她真的是去外地读书了。
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是在年前,无意间和高中好友聊起她,才知道,“去外地读书”是个美丽的谎言。
真实的情况是,她被当时的小男友性侵,然后怀孕了,她爸妈把她嫁给了那个性侵她的小混混。由于体弱,她没能留住她第一个孩子,现在在东北某个不知名的山旮旯做农妇。
她的人生,本不该是这样的,她可以像我一样,去读一所大学,然后在大学里谈一场美好而又纯粹的恋爱,经历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令人心痛的是,在我的身边,像她这样的姑娘不在少数,我永远都忘不了我读高一的那一年,在家附近的商场门口,遇见了我的小学同学,那个姑娘手抚着肚子对我说,“有宝宝了。”那一年,她不过16岁。
那个画面,我永生难忘。我不能说她那个样子便是不幸福的,只能说,那时的她还太小,这辈子,也就那个样子了。
当“少女妈妈”的话题大肆宣扬,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是去探讨后果,还是该思考一下问题的根源,不再让这样的悲剧继续发生?
隐藏在“少女妈妈”现象背后的,是中国生理健康卫生课的匮乏与缺失。
写这篇文章前,我和男友聊起“少女妈妈”这一话题, 他说在他家乡也有这样一群“少女妈妈”,早早怀孕,人生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轨道,“中国的生理健康卫生课还停留在苍老师的毛片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12~19岁为青少年青春期,这一阶段,人的自我意识初步觉醒,开始渴望人格独立,同时,“性意识”开始萌动。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对“性”感到好奇,并自发寻找多种渠道去了解,这时候网络的作用便凸显出来,然而网络上信息纷乱复杂,很多青少年尚不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个时候,便是学校生理健康卫生课该起作用的时刻了,然而很多地方却将这极为重要的一课略过不谈,乐国安教授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指出,“人容易对不被许可的事情产生刺激,也就是说越不被许可的事情,越能激发人的好奇心。”
中国自古主张含蓄内敛,“犹抱琵芭半遮面”的欲语含羞令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和社会对于生理健康我的遮遮掩掩才愈发激起了青春期孩子的好奇。
因此,这一阶段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在青春期会对“性”产生好奇的客观性,这不是一种病,更不该谈“性”色变,回避此类问题。
知乎上有一条高评论话题,“中国的性教育究竟匮乏到什么程度?”其中一条回复很有意思,“匮乏到生孩子是头等大事,啪啪啪却羞于启齿;十七八了还不知道避孕,怀孕了还要去堕胎;被性侵了还不自知,还以为是在做游戏。匮乏到家长们谈性色变,学校进行性教育还要被埋怨。”
字字珠玑,点明了中国的性教育究竟缺失到了怎样的地步。大学时,我曾问过同学,有没有上过生理健康卫生课,被问到的人,摇头的占了大多数,只有个别同学表示,学校是有这样一门课的,只是这门课被换成了活动课,每当要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出去玩耍了。
曾读到一篇论文,讲述30年来中国生理健康卫生课,“80年的时候,女生都捂住了眼睛,94年的时候,老师还羞于讲此课,09年的时候,家长不知所措。”可见这30年来,中国的性教育没有任何进步,甚至直到今天,多少家长还是羞于谈论性,不曾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这才导致了都已经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00都开始成年的现在,还会有“少女妈妈”的存在。
谈“性”色变的家庭教育
近来不少公号会转载这样一篇文章,“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爱”,里面提到,孩子学会的第一课,应该是爸爸和妈妈彼此相爱,这才有了自己。
可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彼此相爱,甚至,在孩子面前,连搂抱、亲吻这样亲昵的举动也不曾有过。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蹒跚学步的自己在家中玩着翻找东西的游戏,在翻到了避孕套的时候被父母猛然夺过,从此家中再不见此物。
这让我想到了凭实力上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三档综艺节目的“嗯哼大王”,这个情商极好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对父母的爱。这都源于杜江和霍思燕夫妇从不在儿子面前隐藏对彼此的爱,也不会过于避讳种种亲昵的举动。
“嗯哼大王”在《爸爸去哪儿》当中,曾当众亲吻“小泡芙”,这在当时引发了热议,很多键盘手开始狂喷“嗯哼”和“杜江”。
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嗯哼”这样做的动机是因为喜欢,他没有对所有人都做出这样亲昵的举动,这是因为他明白,有些事情只能对很亲密很喜欢的人做,这无疑也是一种性教育。
北师大的一次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受到多种形式性侵犯的未成年人达到10%。”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未成年人当中,每十个孩子,就有一个曾经遭遇过性侵犯,无论男女。
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我是震惊的,随后问起身边的朋友,才知道他们幼年时也曾遭遇过或多或少的性侵犯,可当时遭遇性侵的他们却并不自知,而是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性侵话题大肆传播之际才知道,“原来当年那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举动便是性侵犯。”
最让我无法忘怀的是小学时期,班上的男生会偷偷看黄色录像,他们曾把几个女生围堵在墙角,然后做一些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行为。在当年的我看来,这无异于一种“QJ”,而在今天,我可以理智清晰地将这件事情定义为性侵犯,我永远也忘不掉那些女孩子从墙角里出来时瑟缩在地上哭泣的样子,头发很乱、衣服很乱,脸上满是耻辱和委屈。
我相信,她们中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把童年曾遭受过的这件事情告诉家长,那时候的她们一定很无助,不知道找谁帮忙。
提到这里,我想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是讲述了一个有关少女遭受性侵的故事。
里面有一段文字发人深省,
“刚刚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么?’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有开学。”
短短几句话,可见房思琪家庭教育中缺失一块,如果思琪的父母从小正确的引导,或许思琪就不用逼迫着自己去爱上那个侵犯自己的猥琐男人。
还有故事当中出现的郭晓奇父母,在得知女儿遭到侵犯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安抚女儿、引导女儿,而是去追问李国华是否真的爱自己的女儿,言下之意很明显,如果是真爱,请你离婚娶我的女儿。这种行为有多可怕,可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的父母逼迫自己的孩子嫁给性侵她们的对象,从这角度来讲,毁掉那些未成年少女的并不完全是性侵者,父母也是他们走向黑暗深渊的幕后推手。
在“性隐晦”的时代背景下,没人告诉那些受到侵犯的少女该如何做,也没有人教过他们面对青春期的生理萌动时该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这让我想起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观点,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讲道,“我父母对我的教育还是很到位的,唯独性教育这一块是缺失的。如果你早告诉他,性和吃饭、喝水一样,只是很普通的事情,他就不会不停地探索,也不会对此产生没完没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从三岁开始,这才有了《成长的脚步》这本教材的出版与推广。
早在一百年以前,谭嗣同就曾在《仁学》说,他希望有学者能够致力于性教育,向国人普及性知识——“详考交媾时筋络肌肉如何动法,涎液质点如何情状,绘图列说,毕尽无余,兼范蜡肖人形体,可拆卸谛辨,多开考察淫学之馆,广布阐明淫理之书”——使国人抛弃“性即淫邪”的陈腐观念,认识到性乃自然之事,“毫无可羞丑”之处。
可悲的是,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一理想尚未实现。
时值今日,当“少女妈妈”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我们该做的,绝不仅仅是批判直播平台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直播平台是这件事情的催化剂,却不是催生“少女妈妈”这一群体的根源,在没被曝光的地方,这样的未成年少女还有很多,从根源上减少乃至解决“少女妈妈”的问题,才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30年来中国心理健康卫生课 》吴青霞 作 ; 2010
2.《谭嗣同集》; 岳麓书社 ; 2012
3.《儿童保护制度建设研究—目标、策略与路径 ;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 ; 2017
4.《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著
5.《社会心理学》乐国安 著
6.《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