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到了“有趣动物世界”的结尾,也轮到了我和杨老师的班级成长课。于是定的上课内容为:动物园游学前置课。我讲绘本《森林大会》,增加观察动物的角度,激发孩子对动物园游学观察动物做出具体预期。杨老师以身体部位特殊的蜗牛为引子,总结观察动物的方法,以便应用。
绘本特质
这是一个自我想象的游戏,和绘本《在森林里》是“姊妹篇”。
1.被游戏塑造的孩子。
游戏时,不论是一个人玩,还是与小伙伴一起玩,都会自由地使用语言相互交流,互相嬉闹,进行想象。孩子们的游戏就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源泉,是语言回旋的水流。这本绘本就是一本用精彩的文字和图画表现孩子游戏含义和本质的杰作。
孩子们很喜欢队列。幼小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喜欢排着队转来转去。即使是一个人也要排着队玩。如果有谁加入进来,变成了两三个人一起玩的话,兴致就会高涨。绘本呈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游戏世界。孩子能感受到这其中的意义。尽管在大人看来似乎没什么意义……
2.一个日常看不到的世界
绘本环衬里用只出现动物的轮廓,是不是就预示着这是一场“白日梦”呢?纸帽子、新喇叭酝酿着幻想故事序曲的开始。
所以,我邀请班级里最具有游戏力、想象力、表现力的小男孩,来扮演故事里的“小男孩”。
3.该绘本的灵魂
"献给那个常在我窗外的拉维尼亚森林里玩耍的小男孩;献给那个和我在街上偶遇,跟我分享他的*森林故事*的小男孩。"——玛丽.荷.艾斯
笑是最棒的绝活。“爸爸也想像你这样笑呢”。作者想说的话在这里。
但是听故事的孩子本身是这种特质的拥有者,他们听到这的时候,回应了一声“啊?……”
课堂目标
1.通过绘本共读,发现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绝活,增加观察动物的角度。
2.仔细观察绘本插图,并对动物绝活进行模仿表演,在过程中学习运用、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而进行情境表演。
3.积累与同小组同学进行有效交流的经验。
4.了解“姐妹篇”书目的内在联系,进而运用到自己的故事创作中。(后续写绘小书体现)
教学研讨
放学后,我们老师一起讨论了这节课。真是越碰撞,思路越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课堂的高潮应取决于绘本想突出的地方
最棒的绝活选出来,应该做停顿,去渲染。思考。
2.借助提问的方式激发思考。
小男孩会不会再回来?为什么?
动物们在等着。哪些是老朋友?新朋友?
有两处可以再改进:
(1)哪些是老朋友?新朋友?我们从左往右看一看。+比如我们说:大象是老朋友。(引导学生完成描述,同时不会出现二次分辨,紧凑教学节奏。)
(2)现在不知道谁先出场,老师提醒一下是从左往右的顺序。(引导观察图片)
3.如何做到同伴间启发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发卡片的形式便于小组目标清晰的讨论。以小组座位分布形式可以让同伴间讨论更有启发性,也可达到自我修正的目的。但是有失高效性。同伴讨论,出现的不同的情境
(1)讨论一个有指向的共同的问题:狮子的绝活是什么?(开展顺利,合作性强)原因:利用已知科普知识,
(2)讨论:你最喜欢“森林里”的什么地方?(不知道如何互相交流,习惯对着老师说)
需要给予交流的方法,有个引导者:你觉得呢?
4.教学内容的顺序
(1)可以采取倒叙的方式:《在森林里》的视频放在了《森林大会》后。“小男孩和动物的关系这么好,其实他们在9年前就认识了”。
(2)可以把动物表演绝活提前,可能更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5.自我反思
(1)出现的失误:刚开始引入情境没有把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观看《甄姐姐讲故事——在森林里》引入视频时,后半段由老师来配音朗读,分散了学生观察情境的注意力。老师应在视频结束后再出场。
应考虑因素:重点在哪里,减少对重点的干扰。
#被提前备好的流程和细节束缚,存有试课时学生反应的固有印象,所以没有意识给自己留现场发挥的余地,倾听的意识不够充足。
(2)长足进步
老师说得少:故事情节由孩子串起来。老师做过程的引导者,结束后做启发思考。
学生观察图片进入故事培养想象力、推测能力,同伴交流发表观点与倾听,对比图片与自身进行自我修正。
形式神秘性可以作为维持课堂秩序的一种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