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传统为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②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无仁德的人。对于好仁的人,无法用言语去赞赏。厌恶不仁的人,这也是在行“仁”。(这样作)是不让不仁的东西沾染到自已身上。有能一天到晚全部精力致力于仁的人吗?我没有见过行仁能力不足的人。也许有,只是我没有见过。
【老彭有话】“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一句。其实应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我未见)恶不仁者”。因此,不能理解成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有“仁德”的人,去诋毁、谩骂一个不“仁德”的人。有“仁德”、追求“仁德”的人,那是多好的人啊!厌恶不仁,也是在行仁。是为了不让不仁的东西影响到自身。
不过,从另外一角度讲,指责、评判一个不“仁德”的人,也是在行“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那是在尽量避免自己沾染上不“仁德”的品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
时时刻刻记着“仁”,须臾之间都要有“仁”。不仅如此,自己时刻行“仁”还不行,还要想法从“坏人”身人去体会“仁”。太难了!太难了!这谁也做不到。孔子知道有人这么想,因此他说。
有没有一个人用一整天的时间去努力为“仁”呢?人们都说为“仁”很难,根本没有能力达到“仁”。其实那里是没有能力,是不想努力达到“仁”而已。
不过,也许真有能力达不到的人,但是我却从来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孔子在这里是说每个人只要想达到“仁”,都是可以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这个达“仁”的心。
【注释】①尚,崇尚、超越。②盖,或许。
4.7[传统为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声称自己立志去探求如何为“仁”,却又天天对自己的境遇不好耿耿于怀,这样的人我们是无法与他谈“仁”的。
【老彭有话】孔子接着说,相反,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立志去探求如何为“仁”,却又天天对自己的境遇不好叫苦连天,这样的人我们是无法与他谈“仁”的。他不是真的在追求“仁”,也就不是一个仁者。
以上是孔子对追求“仁”的两种表现的描述,是不是有点现实意义。
叶公虽好龙却不是好真龙矣。
4.8[传统为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得的,不要享受。贫与贱,是人人所不愿意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正常的事由造成的,也不要急于摆脱。一个君子离开“仁”,靠什么去成名?一个君子要时时刻刻行“仁”。即便是一个饭时,仓促匆忙间、四处奔波间,都时刻不能忘了“仁”。
【老彭有话】仁具有这样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达到仁呢?孔子从人们期盼“富与贵”的角度来分析。
本章中“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前人认为不应是“得之”而改成“去之”。对此我不同意,还是认为原文是对的,故作此翻译。查近年在定州汉墓出土的《论语》竹简,上面也是“得之”。
我的翻译是不是比别人的翻译好一些?个人感觉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