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种平怀
禅者之生涯,可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这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当中的一句,也是大师一生行迹的真切写照。
僧璨大师出身不详,因为他从未提及。大师平日里甚少言语,开口只说法,从无闲话,更绝口不谈其家族、姓氏、故乡及个人经历。
在禅者那平静、平淡、平等且平常的心怀当中,这些都是闲事。
如何是禅者?就是那些没有故事的人。
对于他们来说,过去已去,未来未到,现在不停,有什么故事好说呢?一切无可回忆,一切不需设想,一切不必挽留,这才是禅者之心。
其中,也自然是一切皆非束缚,一切自在圆融。
三祖僧璨大师跟随二祖慧可大师出家,接法后隐居在司空山一带。当时正值后周武帝毁佛,三祖于是韬光隐迹,居无定所。
十几年后,到了隋开皇十二年,有一位沙弥名叫道信,年仅十四岁,前来参礼祖师。
道信说:“希望祖师您慈悲,教给我解脱法门吧!”
祖师问:“哦,是谁束缚了你呢?”
道信回答:“没有人束缚我。”
祖师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那又何必另求解脱呢?”
道信一听,当即恍然大悟。虽然大悟,心地仍不够明朗,便继续追问:“请问祖师,到底如何才是古佛之心呢?”
祖师反问:“你现在是什么心?”
道信往回一观察,回答:“我如今其实无心可得。”
祖师说:“你尚且无心可得,诸佛又怎会有心可明呢?”
道信听后,顿时息灭妄想分别,再无疑虑。
如何是“明心见性”?其实无心可明,也无性可见。在在处处,须知此心不生也不灭,行住坐卧总如常。那一种平怀,谁曾缺少?又何须寻觅呢。
此后,沙弥道信一直追随在祖师身旁,不辞辛苦地照料祖师的生活。九年后,道信禅师奉师命前往吉州受戒,归来仍旧劳作如常,没有丝毫怠慢。祖师屡次勘察,知其已经熟谙大道,于是传付衣法,授命道信禅师为传佛心印东土第四代祖师。
付法完毕,三祖僧璨大师前往罗浮山一带游化数载,后悄然归来。才过了一个多月,周遭百姓闻风而至,建立坛场供奉祖师,请祖师开坛说法。
僧璨大师于是为大家广宣诸佛心要。一天,大师说法完毕,起身走到一株大树下面,双手合掌,站立而逝。当时是隋大业二年,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作为传佛心印的一代祖师,三祖僧璨大师一生极为平实,除了临终站立而逝表明其证量不可思议之外,可谓别无奇特。大师著作甚少,仅有《信心铭》一卷传世,全文都是四言一句,读来朗朗上口,其中法义却极为精妙,值得反复玩味。
问:“一种平怀”大体理解了,可什么是“泯然自尽”呢?
答:在禅者那平实的心怀当中,一切归于自然自在,万事万物无不随着心念之起灭而起灭,因而一切无可计较,心怀虚寂,故名“泯然自尽”。
在禅者心中,心念仍会生起,但禅者不会追随它,更不会被它拖着一路陷入迷乱,正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者心中的念想,好似那虚空里的悠悠白云,倏然飘来,潇洒飘去。
禅者的心呢,就好似那虚空一般,任其中云来云往,任天地万物更生不息,虚空总归如常。
那一种平怀,如常寂静,如此鲜明。
2015.1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