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从小就教育我要养成讲卫生洗手的好习惯。渐渐的每次吃完饭,都习惯洗手,然后再拿一张餐巾纸擦嘴,就这样,洗手拿纸擦嘴的好习惯就养成了。
有一次上完厕所,洗完手后习惯性的拿了一张餐巾纸擦嘴....
我妈正巧看见了,鼓着圆灯笼大的眼睛问我:“你刚刚进去干嘛了?”[捂脸]
讲到习惯,让我想到了一个乞丐的故事。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
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为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效率,甚至成败。
讲到习惯影响成败,我想到了2008年出尽了风头迷倒万千少男少女的菲尔普斯。
奥运游泳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在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前的几年里,他在每一次比赛中都遵循着同样的常规。
提前两小时到达比赛地点,始终按照一套精确的模式做伸展放松运动:800次混合式练习,50次自由式练习,600次扶板打腿练习,400次拉浮标练习,还有一些其他练习。
做完热身运动后,他会把身体擦干,戴上耳机,在按摩台上坐下来,不躺下。从那一刻起,他与教练鲍勃·鲍曼不再有任何交谈,直到比赛结束。
比赛开始前的45分钟,他会穿上比赛服。开赛前30分钟,他跳进热身池,游600~800米。只剩10分钟的时候,他会走进准备室,找一个单独的座位,不同任何人挨着。
他喜欢让座位两边都空着,这样便可以放自己的东西:一边放护目镜,一边放毛巾。听到他的比赛广播后,他会走到比赛跳台边,一如既往地做两种伸展运动,先直腿,再屈膝,每次都是先活动左腿。然后摘下右边的耳塞。
叫到他名字的时候,他会把左边的耳塞也摘下来,踏上跳台,每次都是从左边上去。他会用毛巾把跳台擦干,每次都是如此。然后,他会站着,用双手拍打后背的方式摆动双臂。
菲尔普斯解释说:“这不过是常规。我的常规。它贯穿我的整个人生。我不想改变它。”教练鲍勃为他设计了这种体能练习常规,但这并不是全部。
教练还给菲尔普斯睡觉时和一醒来时想什么也设定了常规,称之为“看视频”。当然,并不是真的有录像带,而是对完美比赛进行一次想象。
在精致的细节和缓慢的动作里,菲尔普斯想象着每一个瞬间——从跳台上的起始位置,到每一次划臂,一直到浮出水面,沐浴着胜利,任由水珠从脸上滑落。
这样的精神常规活动,菲尔普斯并不是偶尔才做,而是每天上床睡觉前、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做,几年来一贯如此。
当鲍勃要在练习中给他增加难度的时候,他就会大喊:“把录像带放好!”然后,菲尔普斯就会挑战自己的极限。
最后,这种精神常规已深深植入了菲尔普斯心中,以至于鲍勃在比赛前几乎不需要小声提醒“准备好录像带”,菲尔普斯就已经随时候命“按下播放键”。
在谈及这种常规时,鲍勃说:“如果你要问菲尔普斯,在比赛前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他会告诉你,他其实什么都没想。
他只不过是在走这个程序。但这么说也不对,其实是他的习惯在主导着他。当比赛来临时,他的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半多,每一步都是成功的。
像计划的那样做完所有的伸展运动,像脑子里想的那样进行热身,头上戴的耳机里播放的正是他想听的。实际的比赛,不过是他那天早就开始的程序中的一个步骤,除了胜利,还是胜利。它是自然延伸出来的。”
众所周知,菲尔普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创纪录的8枚金牌。可谓是打破人类历史上又一项纪录,如此优秀的人他的经验和习惯是很值得研究和反思的,能懂得并学习到他的优点想必将受益终生。
讲到常规,我们再看看雷·津恩的常规。
雷·津恩是麦克雷尔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在硅谷经营半导体业务。
雷·津恩在很多方面的做法与别人截然相反。他以75岁的高龄,在一个20岁大学辍学生当道的行业和城市里打拼。1978年,他和生意伙伴投资30万美元开办了这家公司,自成立起年年盈利(他们合并两家制造工厂的那一年除外)。
上市以后,公司的股价从未跌破发行价。雷·津恩将成功归于他们对盈利高度自律的专注。
作为首席执行官,他已领导这家公司达35年之久,在这漫长的35年里,雷·津恩始终如一地遵循着一种极其稳定的常规。他每天早上5:30醒来,周末亦然(他已经坚持了50多年)。
然后,他锻炼一小时,7:30吃早饭,8:15到单位。下午6:30与家人共进晚餐,晚上10点睡觉。
但是,真正让雷·津恩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的是,他一整天的常规活动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先攻克最难的事情。他曾透露:“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已经太多了,为什么不建立一种常规来减少一些呢?”
运用上述窍门建立一种常规,让攻克一天中最困难的任务成为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找到一种刺激物——不管它是出现在写字台上的第一杯橙汁,还是你在手机上定的闹铃,抑或是任何一件你已经习惯一大早就最先做的事情,来触发你坐下来,把精力集中到最难的事情上去。
不管是鲍勃教练为菲尔普斯设计的一系列常规习惯,还是雷·津恩为自己设计的常规,如何让他人受益终生呢?我们再来看看吴伯凡老师是如何说爱因斯坦的故事。
起初很多人对爱因斯坦的衣着习惯感到吃惊。他总是穿着同一件旧毛衣和松松垮垮的裤子。他为什么会这么古怪呢?
当然,爱因斯坦不是有意要让人感到不舒服。他只是不愿在决定每天穿什么上费脑筋,这样他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上。
选择裤子和衬衫似乎只花费很少的时间,为此担忧是不是太做作了?假设每天决定穿什么需要花费两分钟的时间,一年下来就730分钟,也就是12个小时。
现在想一想每天反复要做比如梳头、开车、吃饭,等等。然后,不仅在想和做上花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对思维的干扰。挑选领带,戴领带等可能会让相当于整整1小时的思考脱离正轨。
难怪爱因斯坦喜欢采取稳妥的措施,总穿相同的旧衣服。后面的乔布斯、扎克伯格等等是不是都在用这个套路受益终生呀。
习惯不仅仅能节省注意力,它还能产生不少力量。来我们再看看美国铝业公司的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铝业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它的历史很长,员工的数量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它的习惯往往是很顽固的,积重难返。
因为种种没法改变的恶习而身陷经营困境,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董事会决定换CEO。
后来,公司找到了一个据说在美国具有传奇性的CEO奥尼尔,当他来到这个公司的时候,大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大家以为他会新官上任三把火,用那些猛烈的动作推倒公司内部的墙,打碎一切官僚的流程和习惯。
可是,大家觉得很奇怪,他到这个公司来并没有推出什么新政,过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他悄悄地做了一个动作,就是要把公司的工伤发生率降下来,做到零工伤。
于是,大家就议论了,花那么多钱请你过来,不是让你来解决员工的工伤问题的,你是要解决战略、组织、文化这样一些大问题的。
但是,奥尼尔并没有理睬,他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规则,如果一个员工受伤了,24小时之内必须汇报到CEO那里,同时提出改正措施。也正因为如此,美国铝业公司重新实现了辉煌。
那是如何理解他的这个小规则呢?
这个规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以员工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制定了一种新的的基层信息交换规则。在这个规则里,24小时是关键。
要知道,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美国铝业是个大公司,想要在24小时之内把消息传到CEO那里,总部要和分部保持联系,分部要和工厂的厂长保持联系,厂长要和车间保持联系,车间负责人必须关注每个工人的状况。
这个信息链条,用24小时串联起来,规定了公司内部的由下至上的信息传递速度。这相当于给全公司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时钟。
一旦大家都形成了这种24小时的习惯,上下级信息沟通的节奏就加快了,底层的经理和工人也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
他们会提出很多关于业务流程的建议,大家的参与度高了,公司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所以,奥尼尔通过改变基层的信息交换规则,塑造了一种核心习惯,美国铝业公司重新实现了辉煌。当然,美铝公司也做了其他的改革,但是“零工伤”是公司最重要的政策,保证了整个公司的基本运转效率。
说到大公司的习惯那不得不说说谷歌公司,我们看看谷歌员工是如何重视习惯所产生的力量的。
很多人都觉得,产品对一个公司来说很重要,所以打造一款比其他产品更好的产品,肯定会成功。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钛媒体”翻译了一个演讲,演讲者是谷歌地图首任产品老大,前Facebook 首席技术官布莱特·泰勒(Bret Taylor)。
泰勒说,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讲,如果你的对手是传统的大公司,这时候你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更好的产品,几乎很难成功。
因为一旦你只想做一个更好的产品,你就会忽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习惯的力量。
2005 年谷歌地图推出的时候,比另外一款地图Mapquest产品好很多倍,而且当时谷歌地图在谷歌首页还有一个导流入口,流量已经很大了。
即使到了2007年,谷歌地图的流量还是落后于Mapques,之后再花了三年才超过。即使是谷歌通过首页导流也是花了足足5年才超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过去的地图用的好好的,已经成为习惯了。如果你的地图也只是帮我认个路,我现在用的地图也能做到,我为什么要换产品呢?
可见,习惯是多么有力量,谷歌又是多么重视这个不可忽视的力量的。
讲到习惯有力量,那我们再看看脱口秀主持人杰瑞·宋飞是如何发挥微小习惯的力量的。
脱口秀主持人杰瑞·宋飞可以说是养成微小习惯领域的先驱,他有一种很有名的做法——他每天都会写一些笑话,这个任务完成后,他会在日历上打一个×。
他明显知道,记录每天的进度是养成习惯、提高自己抖包袱(相声术语,最后一句可笑的点睛之笔,叫包袱)水平的关键。
一次演出之前,他把自己高产的秘诀告诉了年轻喜剧演员布拉德·艾萨克。布拉德在给“生活黑客”博客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宋飞的话:
“几天后你就会拥有一个行为链。你只需维持住它,随着时间过去,这个行为链会越来越长。在有了几周的体验以后,你看到它就会很高兴。接下来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破坏它。”
这可以说是对微小习惯的一次精彩总结。我们不希望破坏这个链条,而破坏它的唯一借口就是遗忘,因为习惯简单到不会失败。
遗忘也只是个借口,因为你的日历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但是一定要在每天晚上睡前都要问自己“今天我完成微习惯了吗”。因为很可能它就是你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呀。
讲了那么多习惯的例子,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小时候,有一年下了很多很厚的雪,经常走路上学。我还记得,每场大雪过后,从家通往学校的捷径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因此,要去上学,孩子们只能在几十厘米厚的积雪中艰难跋涉。你可能也体会过在积雪中行进的艰辛。这样做很费时,而且为了不蹚雪,要尽可能迈大步走。
于是,雪地里留下了一串脚印。你会发现,跟在后面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踩在这串脚印里走。这样一来,脚印不断变宽,脚印处的雪被踩得越来越紧实。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踩,最后在雪里踩出一条坚固的小路。
几天之后,这串脚印成为雪地里唯一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即使继续下雪,雪也只是在脚印周围“筑起围墙”,不会覆盖这条紧实的小路。最初踩下的一串脚印,形成现如今唯一的路径。
养成习惯的过程和在积雪中踩路很像,起初都需要爆发一股能量,穿过积雪,走出一条道路,之后就轻松多了。久而久之,这一条默认的路径不断被人踩踏得紧实、坚固,也就不再难走。
那讲了这么多习惯,我最想讲的就是,习惯更多的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习惯而培养一个习惯,也不是为了别人的习惯而培养习惯。因为轻松快捷地走到学校那才是最最关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