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看着,电视剧里出现一句老话:
“三岁见老。”
好奇怪,这么平常的一句话,竟然让我忍不住截屏下来,认真思考起来:
我三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未来会是个社牛老奶奶吗?我发现,开始每天写东西之后,更容易被生活中的小片段“刺激”到,从而生发更多想法和情感。
也许,是写作让感官变得灵敏。
旧相册都在老妈的柜子里,我没去翻。而是尽力地在脑子里搜寻,是否还有三岁时的记忆。
说实话,我能回忆起最早的是一些在托儿所的碎片,那应该差不多是三岁的样子。那时候,还不够年龄上幼儿园的我,就跟着老妈上班,“寄存”在厂子的托儿所里。
据说,我在上小学前都是一个“小八婆”。大大咧咧,又热情又不怕出丑,门外有一丁点响动都会立马冲出去八卦。
尤其在托儿所时,那是我“小八婆”气质最为鼎盛的时期!
老妈说,那时候也没什么幼儿教育的讲究,托儿所里的两位阿姨就是把孩子们当自己孩子带的。目标就是:肥肥白白,开开心心!
所以,托儿所一天四顿地吃,晚上回家都不带饿的。老妈说,那时候我胖得,毛衣只能穿奶奶手工织的,因为买的都套不进去。
两位阿姨也不会乐器什么的,就教孩子们唱粤剧。每天晚上老妈给我洗澡的时候,一个小胖妞就一边洗一边唱着《帝女花》。据说,那架势还有模有样的呢。
不仅在家唱,巷子里、爸爸单位儿童节游园会上,只要有大人让表演,我立马架势就出来,一点儿都不怯场。
我的三岁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社牛。
而如今的我,却进化成了一个社恐,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的Si宅。
如果三岁见老这句话是真的,那我以后是不是也能进化回去,那个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自己呢?
或者说,未来我会成为一个社牛老奶奶?
三岁的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浓烈的表演欲,阳光外向、自信热情的性格。哎,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自己吗?
长大了,越走越往内发展了。
如果深究一下,三岁的我并没有消失,她其实成为了现在我多重性格中的其中之一。
只是,或许觉得她并不讨身边人的喜,或许平时戴的面具有点多、有点厚,慢慢地她就只在独处的时候,才有机会肆意地出来溜达。
老实说,喜欢玩配音也是同理,一个人在房间里“疯”,借着“别人”把一些不常示人的性格、不便展示的情感宣发出来。
写东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岁见老,如果果真如此,那么现在这个版本的我也只是暂时的,意味着我将能活成我喜欢的样子。
这么说来,好像还有那么一点被这句话治愈到的感觉。一想到,现在身上一些自己不大喜欢的样子,终有一天能和谐掉,莫名地还有种动力感。
还是,这只是我一时感触后开的脑洞,自找的小确幸呢?
管他呢,不是自找麻烦就好,能让自己开心的点,多点儿没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