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 巜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美国保罗·卡拉尼什。这是本自传,叙述的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践行,这样大的内容却写的风清云淡。作者开始就写他罹患绝症,从他叙述的职位和学历看,以为作者会在下面写他的不甘心、他的愤怒、他的意志、他的鸡汤⋯但是没有他就是在平淡的叙述他的生活、他的工作。言语不惊但让人感动、尊敬,品味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从被诊断为肺癌末期后的心境写起。他的童年、幼年,对文学的爱好,大学时在选择以文学或自然科学为志业时的彷徨犹疑。这些部分都可以快速翻过,从进入医学院后的刻苦学习,实习期间初次面对病人死亡的冲击,医学研究背后外人难以理解的辛酸,住院医师培训期的高压生活,这些部分开始因为隔行让你自然的放慢阅读速度,……
保罗对医学倾心倾力的投入,对病人视病如亲的同理心,对医学知识与手术技巧日臻完美、锲而不舍的追求,对家人的爱,罹患绝症后对妻子、女儿全心全力的付出与安置让人尊敬。更对他的英年早逝无比惋惜,
在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保罗从文学转到医学,为此付出了许多时间心力,但既然忠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只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就好。因为生命本充满变化,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也时刻都在发生转变。
对于医学,他不仅仅是大脑的错综复杂和经过训练可以做惊人手术的满足感,还有对于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深切的爱与同情。他们的遭遇,和他能够实现的可能,是他入行的主要原因。虽然是轻描淡写,你却感觉到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工作有道德上的意义和价值。
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个治疗病人脑部肿瘤的外科医生自己却得了癌症。这引发了作者无限的思考,他拥有了医生和病人双重身份,他和最好的肺癌医生给自己最优的治疗方案,一度恢复自己的职业,但是肺部的癌细胞还是恶化蔓延,转移到了脑,这无疑是致命的,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努力探讨生命的意义,一个医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和生死真正的联系。他才三十六岁,一个不该得如此绝症的年龄,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写下了这本不完整的生命之书,探寻生命、死亡之间的联系。他的活在当下是有活下去的意义,有丰富的思考空间,正如作者所说,女儿卡罗的降临已经是他的生命延续。
保罗遗孀露西写的后记,那哀而不伤的笔调与其说是后记,不如说是对这部作品的解读。露西写道:“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露西的后记,传递的是保罗给她的态度。这个越走到生命尽头越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男人,他虽死去,却好像仍在和伴侣一起携手人生。就像他的好友所写的序言:“他的身体已经化归尘土,然而形象却依然如此亲切鲜活。他活在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小女儿身体里,活在悲痛的双亲与手足心中,活在这教堂里的众多好友、同事和过去的病人的表情中。”
保罗的医术与文字传递给世界的福泽,是如此平静柔韧而又有勇敢刚毅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你能感受到,久久萦绕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