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笔记
一、 光线的重要性。
在过去这段时间的拍摄练习中,逐渐体会到光线对摄影画面的重要性,这几乎是起到决定性的程度。
光线的重要性,大师们都强调了很多遍。但是我自己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的,最关键的转折点是有一次早晨拍的照片,后期处理的时候,发现必须谨慎细微的调节色彩,光线和色彩甚至好到基本不需要调节,可以原片流出。 任何一点点修改,都是多余的。
但有些时候,光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后期找到技巧,也能产生很惊艳的效果。例如武汉秋天拍摄的照片,现实中,天空是白亮的,让人很不舒服。但是后期降低亮度,提升对比度之后,发现那是一个晴天,是一个蓝天白云的天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亮,亮得刺眼。 武汉正常的自然天气,从我小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渐渐消失了。一个证明就是读一年级的时候,冬天还会下雪,冻得手指通红,但是后来十几年,印象里下雪的次数寥寥无几,如果有的话,都是薄薄的一层。 这个经历让我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然而是否说,就一定只有早晨或者傍晚的时候,晴天大太阳的时候,就是光线最好的时候,就是最适合拍照的时候呢?我觉得也许并不是这样的。任何时候都是好时候。晴天的时候有晴天的拍法,阴天的时候有阴天的拍法。类比于颜料,灰色不太讨喜,但并不意味着大红就是最高贵的颜色。 一切都看人怎么“造化”了。
再然后对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拍法。
二、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拍摄手法。
在秋天之前,这一年的拍摄都是采用的自然光。前段时间看一个ins博主讲述自己的风格特点,大多时候采用自然光。因此更加坚定了这个看法。 但是前几天阴天小雨的时候,我对着刚开放的菊花犯愁了:这是一种暗红色的菊花,花瓣不太长,也没有长得很开,不像一些封面菊花那样热烈张扬,反倒像我一样,蔫儿吧唧的。它让我想起了在田埂中拍摄的那种细碎的带水珠的植物。但它的问题是,即使有水珠点高光,这一大团暗沉的红色也很难强调出来,恐怕是晴天也不太好拍。这就像是,拍人群中万众瞩目的人是容易的,但是如何去拍摄那些在灰尘中挣扎的人们呢?他们没有足够靓丽的外表,不够整齐体面,也不够突出鲜明。
我想到了看过的一个大师静物拍摄,野生植物,用了黑的有质感的背景,整体质感和远近都表达得非常好。 于是找来了黑色的海绵板子和医院拍的骨骼照片,没有摘花,直接用这些工具制作现场的拍摄环境。 最后的结果我自己是满意的,毕竟走出了过去常常拍摄的那个模式,找到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因此结果和以前也不一样。
夏天早晨的荷花,太阳刚出来那一刻是一个奇景,草丛中植物被露水点亮的那一刻是一个奇景,阴雨天暗沉花朵用背景板来拍摄,也是一个奇景。这些都是一些只有在那个时刻那个环境下才会拍摄到景象,都带着各自的特殊性,都是很难复制的。
有一次夜晚十二点我从雾霾的大街上走过,雾霾的程度已经到了十米内才能看见物体的程度。路上已经没有人了,只有一些汽车飞快的来来去去。但是有一个外国人在用三脚架拍摄这种场景,取景大概是公路在雾霾中逐渐消失的场景。雾霾是很多人厌恶的,脏兮兮的让人无法呼吸。远远没有山清水秀来得让人感动。但是即使是这样糟糕的事物,仍然有拍摄的方法和价值。
所以光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只有壮阔的自然场景中,清晨的第一缕光线和日落时分漫天的彩霞才能够拍摄出好的作品来。光是重要的,就好像盐对于人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同样的盐,百样的食物,千样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全都具有讲述的价值。不具备讲述价值的,是拍千万人拍过的照片,复制他人眼中的世界。 有个很恶心的比喻是,总吃他人嚼过的口中食物,有什么意思呢?虽然创作的最初,大部分人都是从临摹开始,但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赶快从临摹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总模仿别人的,有什么意思呢?
三、 画面中的构图
常见的构图手法,一是井字格,重点放在左三分之一的位置,或者右三分之一的位置。有人说放左边一点更好,有人说右边一点更好,没什么定论。二是二分法。一个比较经典的是无印良品的品牌摄影,天空和雪地将长长的画面一分为二,中间有一个远去的人,人物比例很小。因此有了天地广阔,万物寂寥的干净和禅意。
还有一个是刚刚了解到的,模仿绘画作品中的三角形来安排画面物体。绘画中三角形方法比较经典的是静物,很多物体堆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结构。对于这个想法,我目前不看好模仿这个是为了获得画面稳定的这个目标。绘画中使用这个方法,我想不是因为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所以造成画面稳定,而是因为三角形角的数量是面中最少的,各个边角元素之间关联相对于其他多边形更紧密一些。三角形构图让这些元素联系更紧密,关联性更大。用这个方法来解释风景照,我觉得比较牵强。
最后一个是数学构图,最经典的是黄金分割点。这个方面我知晓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还没有在实践中尝试过。曾经用这个方法来切割现成的图片,但是这不是我认为的实践。 真正的实践,大概就是在拍摄之前,就确定了我想要用这个方法来拍摄吧。
以上都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更深入一点的方面是,根据画面中各个元素的力来进行构图。这个没有现成的规则。拍摄茅草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力的存在,看到大片大片没有经过人为破坏的茅草,他们细长的统一的线条,完美的描述了重力和风力的形态。 因此最后的作品中令我自己感到满足的,也是这个方面。
这些都主要是分割画面的方法。
另外一个方面是画面的主次和远近关系。 在拍摄了大量荷花细节之后,我开始用荷叶作为素材来拍摄有前景后景的大场面。一通练习之后,才意识到之前那些拍摄,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行为,全靠直觉和随机的场景。这个感觉很微妙,有种站在二楼看一楼的自己,才意识到之前的自己是在一楼的感觉。开始这个方面的练习之后,照片数量大大减少,同时也发觉之前的作品中实际成果很少,大多是对着一个物体狂拍。角度基本一样。也不知道为什么狂拍,就是拍了又拍…终于有一天早晨,找到了茅草和远处大树的这个角度,终于实现了前景后景的寻找。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卡片机自动对焦的效果,也没有三脚架,因此无法堆栈。所以目前处于知道怎么做堆栈,但是无法使用这个能力的状态。这个是遇到了器材上的限制,好的作品,也需要好器材。这个姑且不论。
这个方面我想我自己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就目前看到的别人的作品,有种逐渐雷同的趋势,拍风景照的时候,都是前面一颗大石头,然后远处是山水这样。 相对于主次和远近的关系,我更想做的是研究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四、 实践带来突破和内容
在拍摄带来的作品中,为什么是那些别人嚼过的内容最恶心呢?因为已经没有内容/营养了。那些振奋人心的图像,有的是带来全新的视觉:少见的自然景象,从来有人注意过的看物角度,有的是带来故事:画面讲述了新的故事,有的是采用了全新的拍摄手法,有的是换了新的思考方式,从而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最近正在兴盛的微距拍摄,用不同的素材做出一个场景,然后拍摄出童话里才会有的场景。很多商业产品的拍摄就在使用着与旅游景点拍摄不一样的方法,不同的打光方法和环境,不同的物体呈现方式。
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走出去,从舒适圈跳出来,去思考如何不一样而不是如何一样,去从从众性的惯性中挣脱出来。总之并不是很舒服的事情。
总的来说,第一步就是去做。去做了,真正的将作品产生出来了,才知道自己平庸在哪里,突破了哪些地方,即使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突破,即使这平庸在别人那里也有。
首发公众号:平原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