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韩国的节目组带领着四个美国人环游世界,采访了多个国家的名校给大家做了一个对比,他们没有总结说哪个我们可以直接复制,或者说哪个教育方式更好,他们只是把教育方式和结果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其中也给了我们一些引导的重要模式。我们不是要模仿谁,也不是要羡慕谁,只是要吸取他们好的经验!
不管是说到韩国的孩子学习的目的是想要找一个好的对象(家庭),还是说到中国的以天下为己任,听起来好像都是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或者说是负担压到了我们学生的肩膀上,听着就浮现出很苦逼的画面。日本的社团和笔记方法也许我们可以借鉴,无论是社团还是记笔记的方法,都能体现出一个团体的平均力量要比一个人力量大得多。同时社会尊重那些小型工业从业者也成就了日本这么多百年甚至千年的家族企业。
第一次听这本书的时候就颠覆了我对印度的认识,我总以为印度比较落后,学习环境可能也不像我们国家这么重视,所以也没有多少人会有文化。看来是我太狭隘了,以为没事看点新闻就能了解一个国家。原来印度理工比美国理工更难考入,他们的录取比例40万比5000,我不知道我们的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多少。我惊奇的还有美国硅谷有15%的人员是IIT毕业的,美国航天局更是有高达32%的人来自印度理工。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印度人用手势辅助记忆的方法,绝对有效。
接下来他们来到了以色列,其实介绍最多的也就是日本、印度以及犹太人,这一组数据已经足够震撼:哈佛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他们;耶鲁四分之一的学生;常春藤学校30%的教授;以及美国所有的银行,都是犹太人掌控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犹太人全球只有1700万人,相当于中国一个城市的人口,这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有179人。这个民族的安息日,每个周日下午会有男性的长辈1对1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喜欢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抛出一个话题,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爱学习勤奋,国家热衷教育,他们始终相信书能给他们带来智慧,而且他们坚信只有智慧是别人无法拿走,无法偷走的,无法掠夺走的。以色列没有高考,他们的孩子在上完高中以后,会去军营服役三年,服役三年完成以后,他们会有一年的时间去环游世界,等孩子观察完整个世界,回国以后,让其自己选择要上哪个学校。
书中还提到非洲的犹太人,法国的哲学思维,美国的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方法,英国牛津的一对一导师制。每个国家可能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书中总结东方,学习是为了家人,西方学习是为了自己,东方人对孩子常用的教育策略是鞭策,还有团队协作、知识点背诵以及妥协来达成统一的意见,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对孩子的教育策略是赞美,他们喜欢与众不同,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进行讨论,他们喜欢用争论的方式去找到一个结果。
我们最好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让孩子知道:普通人是拿学习当做一种生存手段,而天才是找到了学习本身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