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下有关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特意搜索了一下,以确认这个主题的安全。《政治是什么》的图书信息是有显示的。
这本由蔡东杰教授撰写的《政治是什么》在编辑推荐中这样写道:“如果政治是精英的游戏,蚁民何以自处?穿透概念术语,跳脱“左右”纷争,热血政治冷思考。专为普通中国人撰写的常识读本。”这一段话的重点落在“常识读本”四个字上面。
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常识”两个字,我们可能会走入被我们自己设定的误区之内。“常识”两个字的定义为: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来自百度百科)。如果对照上述针对常识的定义反观自己,那么常识对于一个人来讲,仍然属于一个巨大的领域。而且对于常识的认识还隐含着一条底线:敬畏自然。在敬畏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认识到知识的不足以及人自身的限制。否则人非常容易生出傲慢之心。
蔡东杰教授在《政治是什么》的序言部分用引自《1984》的一段话作为这本书的钥匙,我想这一段话在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读者都需要时刻回想起来,才会更加深入的理解蔡东杰教授是如何讲述政治到底是什么这回事。
1948年,奥威尔在《一九八四》这本书充满讽刺又处处潜藏真知灼见的反乌托邦小说中,不仅借由“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一连串虚构口号,将政治领域里的矛盾表露得淋漓尽致,甚至天才洋溢地创造出“双重思考”的概念,他指出,所谓双重思考的特征是:
知道又不知道;
意识到赤裸裸的真相,却又说出仔细构筑的谎言;
同时支持两种相抵的意见,且明知道两者彼此矛盾,却又两个都相信;
用逻辑对抗逻辑;
声称自己崇尚道德,却又做出违反道德的事;
相信民主是不可能的事,却又担任其守护者;
忘记必须忘记的事,必要时将记忆找回来,接着又迅速忘记。
之所以在这里蔡东杰教授特别提出“双重思考”的特征,乃是因为在这本书正文开始之后,一连串的问题思考将开始刁难读者,而对于蔡教授而言,可能最不能把控的就是读者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式。假如读者采用了“双重思考”的方式来面对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政治是什么----时,难免会陷入自我的窠臼中不能自拔。
如果将蔡东杰教授的《政治是什么》作为一本常识读本的话,可能会让读者忽略了内容的难度。对于人文科学知识来讲,政治可能是最难理解的课题了。即便我们现在不得不承认政治已经是我们的生活内容之一了。尽管许多人明哲保身的要诀就是-----远离政治。可是即便逃到天涯海角,我们还是会尴尬的发现:自己从未脱离政治的手掌心。不是在这个政治中,就是在那个政治中。至少蔡东杰教授的这本《政治是什么》可以让我们尝试了解在政治这团迷雾中到底包含了什么?但我们不要期待将这本书作为走出迷雾的指南。
同样,《政治是什么》中抱持着对人类的巨大的正面期待,在抛弃了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的目标之后,不能奢望通过一本书找到什么真知灼见,但却可以在历史与文化中重新回顾人类政治的“进化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政治”的思考不能单纯以对错来评判,对于已经发生的政治“进化旅程”没有人可以重新来过,而这些看上去有些悲喜交加的“进化旅程”不会为我们提供任何决定性的指导,而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在已经过去岁月里失败的制度设计实在是无以数计,但是人类仍然有能力在未来在那些看上去都非常差的制度里选择一个不那么差的制度作为自己生活的依赖。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那些已经让我们付出惨败代价的错误不会轻易的再来一遍。对于个人来讲,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来描述,《政治是什么》这本书就是让一个人明白-----如何让自己不成为代价。
在蔡东杰教授展示的有关政治”进化旅程”中,在领略人类努力的过程中,可能至关重要的还是作为读者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来自读者,不可能预设,也不可能强制。这种思考能力的获取需要视野才能激发,否则的话,与跪俯在皇帝面前的人去探讨现代政治,无异于向他展示了完美的“谋反”举动。我想,激发思考是一种尝试,但也要寻找对等的对象才有继续的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政治是什么》会诞生在这个时代的原因吧!
一本小书的尝试可能势单力薄,不过许多伟大的改变都源自于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上。在面对世界这一话题上,我们依然可以采用用自己的文化去建构知识体系,甚至是建构我们的社会与国家。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我们都不曾脱离人类的属性。在对于认识和知识的建设上,东方人与西方人一样走得艰难且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