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在购物网站上无意看到一种购买图书的方式——盲盒购书。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变连买书都变得这么新潮了?同时,还有另外的店直接把书论斤来卖,在那里赫然地写着十块钱两斤的标识。看到这些现象有很大的一种触动,心里也感受到百味杂陈。当然,最后也没有点去看看了。
2017年的时候,只是处于好奇心走进了一家旧书店。店老板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坐在靠出入门口处的桌子旁自在地玩着手机,桌上的另一端安然地放着一台称重用的电子秤。走入店里首先映出眼前的是一个大大的标签——此层书十八块两斤——里面涵盖的种类有学生课本,有机械维修书,有健康管理类的书,以及还有一些比较偏门的小说等等,书籍。在靠里面的墙角处散乱堆放的一堆网络小说也按相同的价格出售。其余就是按照统一价格,十块钱一本,或是按照别的价格统一标识出来的。
那次逛书店其实并没有多少的震撼感,只觉得那些不过是二次回收进来的书,能低价出售也不错了。反倒是这次在网上看到的盲盒购书,以及论斤来卖书,那么我就想,他们究竟买的是什么?难道如今书店势不可挡的关张趋势,也慢慢感染到了线上?难道现在的人真的都不读书了?
相对以前要看书只能靠买的状况来说,现在买书也真的少了很多。确实,现在图书市场每年的出版速度都远远大于人们的需求,而其中还不乏很多粗制滥造的书,所以把书论斤卖也没什么了。这也真应了本山大叔的小品——村东头厕所的厕纸快没得用了——出版商们就加点劲再多印一点吧。
不过,一个现象的产生肯定不只是单方面的,肯定还会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原因。现在读书人还有多少呢?我们若是在网上去调查,肯定还能得出很多正面的回复,读书的人还有“不少”,买书少也不能说明现在都不读书了。因为现在看书都是在各种屏幕上了,所以纸质书接着就有了一些滞销,或是根本销售不动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分析,真的就能得出都在读电子书的结论了吗?不要说远了,也不用看那些什么相关的调研数据,只需要我们抬头看看身边的人,无论年龄,无论性别,也无论职业,除了工作以外,他们花费在什么上的时间最多?相信你也猜出答案了——视频、游戏。看视频不需要什么门槛,也没多少的环境要求,只要掏出手机,时花上个几分钟,立即就能给人带来很大的爽感。
再说回买书,现在唯一还剩的一点意义,就是收藏纪念了。早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的那个话题——图书会被电子书彻底取代吗?按照现在科技的进步速度,图书消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有一天如果我们想看纸质书了,就像现在某个时刻想拿起毛笔来写写字了,通过书写来调节一下情绪,通过一笔一画的认真练习,进而达到一个信心养性的效果。
书籍承载了人类知识的储存与传播,与此同时,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廉价。而那些真正有有价值的知识,只会是那些有创造性的稀少部分,以及少量用来满足人们情感的抒发和交流的——这部分也可以称作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