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6岁女书法家首次办个展,引来少女们阵阵惊呼

66岁女书法家首次办个展,引来少女们阵阵惊呼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3-10-27 00:30 被阅读0次

    在长沙美术馆,偶然看到展览《却顾所来径》的时候,天色已晚,先在三楼看到书法家张锡良的作品,见一群学生围拢一处,中间有个教师模样的人在讲解。我凑近时,已讲到尾声,说:张先生反复讲要积累,你们现在有老师带,会少走很多弯路,云云。

    说毕,掌声响起,学生散去,美术馆工作人员开始赶人,说要闭馆了。

    我出门按电梯,门开了,见有两个姑娘,抬头开指示灯显示向上,我问:你们是上去吗?上去还有展览吗?

    姑娘说,上面是小楷作品。说毕,好心帮我按住电梯门。

    我随了姑娘一起上到四楼,虽仍旧是匆匆一瞥,却极感震撼。一是看到一个人毕生所书,岁月均藏于墨迹之中;二是看到蝇头小楷,字字恭谨秀丽,临帖仿如拓本,扇面端正灵动,让人觉得又安静又美好。

    三楼的教师也已移步至此,他介绍说:这扇面,就如同过去女孩子做的女红,极细致,极费功夫。

    一众少女把头凑近了看,半厘米见宽的折叠面上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可不是像没有绷子的绣花功夫吗,遂发出一阵惊呼。

    又见到中间柜子陈列的《苏轼前后赤壁赋》,原以为是字帖,老师介绍说是特意染黄了宣纸制作出来的,又是一阵惊呼。

    《却顾所来径》,展的是张锡良、熊华伉俪多年来创作的书法作品,也是熊华的首次个人作品展。张先生1943年生,熊女士1957年生,两人的书法实践,加起来已近百年。“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用了李白的诗句。用张先生的话说,展览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书法成就有多么高,而是展现这么多年的实践,有了什么变化。80岁的老先生说,他的实践,仍然在途中。

    熊女士也说自己“在途中”。她从小习字,80年代初,为了生计,她应聘去给湖南图书馆抄书,用毛笔抄写古籍,又能练字,还能赚钱,熊华觉得这份工作很神气。但抄书要求很高,首先要字字清晰,达不到要求会被退回来,有时候要重抄两三遍才合格。不久,熊华就被图书馆领导称为“书法家”了,这是她练习小楷的开端。

    我也给湖南图书馆抄过图书卡片,不过是用钢笔,寒暑假去打零工,可惜抄得不多,还没抄成“书法家”,也练过一点点小楷,所以见到熊女士的作品,喜爱中还带了几分亲切,不由格外地感慨。

    一是感慨小楷的魅力,一笔一画,从从容容,练习时还有格子和米字线,规规矩矩,不能出格,实在是很好的人生训练。

    二是感慨数十年的坚持,当中多少冷清和枯燥,只有练字的人自己知道。古人说非人磨墨,乃墨磨人,就是这个意思。只能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更兼夫妻二人因书结缘,赌书消得泼“墨”香,还是红袖添香的香,也是很风雅的事。

    三是感慨两位都在强调变化与创新。张先生是诸体皆擅,他说书法写到后面,写的还是学术、文化、思想,技术倒在其次,非常反对毫无变化。熊女士指着二十多年前的作品说,这时候写得板正,还是受抄书的影响,现在的字就放松开阔许多。近年她也在练行书,展览中也有她写的条幅,碗口大字,“终究还是为了回到小楷”,她说,又引起一众少女惊叹。

    清代书法家周星莲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书小楷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然而,在这个“矜躁”的时代,静坐书小楷的意义还不止是能养气、助气,书法这件事,只要你投入时间,就能看到效果,下多少功夫,就能成多少功夫,这是最能够对抗不确定的一个“小确幸”。

    展览名“却顾所来径”出自《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有着李白诗里不多见的家庭温暖,诗的最后一句是“陶然共忘机”,仿佛山间遥响,即便在学书的道路上如虔诚佛教徒般一步一跪拜,心中亦是陶然,且终将臻于化境,这一点,也适用于所有坚持自己热爱的“在途中”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6岁女书法家首次办个展,引来少女们阵阵惊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py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