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263/589d9eb48c07e0eb.jpg)
还记得曾经有一天晚上,我激动地对自己说:“我现在知道应该投资什么了,但就是没有钱!”
那一段时间,我听很多“大牛”有意无意地提起过一些关于“投资”的建议。
比如,应该投资黄金,因为货币市场波动太大;应该投资美股,应该投资标准普尔基金,因为国内股市对绝大部分散户来说都是赌场,只有美股、标普基金这些才比较靠谱。
我还听李笑来老师提到过应该投资“比特币”,因为以他本人的判断和分析,比特币长期来看一定会不停地涨,期间的波动不会影响大的趋势。
我觉得都很有道理,而且这些人都是我很敬仰的有学识、有眼界、有经验的投资人,他们比我懂的多太多了!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听他们的呢?
可是——
可是我根本没有钱,投资个毛线……
现在想想,幸亏我没钱……
我不是说他们的话哪里有问题,哪里说错了,或者大家都不该听他们的。
我是说,别人的分析再对,再好,再明智科学有道理,那也是别人的分析。如果我们始终都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一味跟着别人走,早晚会掉到坑里,搞不好爬都爬不出来。不是吗?
就像当初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有人说学医好,有人说学经济金融好,有人说学计算机好;有人说去南方好,有人说去北方好;有人说一定要选985、211,有人说一定要去大城市……
我该听谁的?
这个时候需要评判的不是给我提建议的人——他有没有经验?长得帅不帅?是不是我爸爸妈妈?我不听他的会不会伤了他的心?……
需要评判的是我列在候选名单里的那几所学校——我能否达到他们的录取分数线?这所学校的整体环境如何?特色和强项在哪里?是否符合我的预期?在哪个城市?
以及我想要填报的那几个专业——学的是什么?就业方向有哪些?是否符合我的兴趣和爱好?是不是我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
当然了,事实上当时并没有太多人给我提建议,我爸爸妈妈也没有说什么,我把自己关在家里用电脑查了一个星期,整理了很多资料、数据,最终确定了我的填报方案。
后来被第二志愿的第二专业(也就是厦大建筑系)录取,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当时我是想进厦大之后转专业的,因为一心想学管理。后来学了建筑突然发现还挺适合我的,就没转了,一直学到现在。
回过头来,我那句话——“我现在知道应该投资什么了,但就是没有钱!”——还有一个很彻底的错误,那就是,没钱也可以投资啊。
谁说对于投资,最重要的一定是钱呢?
第一,不一定非要实打实地砸钱进去投资。很多时候,投的钱越多,越不淡定,越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决定,从而造成自己的失误,这一失误,就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当然了,“实践出真知”,这话也不假。但是什么都没准备就去“实践”,什么都不懂就跑去“炒股”,那跟“赌博”有什么区别?
我会在文末附一个李笑来老师推荐的训练入门级投资人的方法,我已经在练习了,欢迎小伙伴们加入。
第二,笑来老师告诉我们,对于投资来说,最重要的是“智慧”,其次是“时限”,最后才是“金额”。其实不论做什么事,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即使是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他在出生的时候已经比我们有钱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了,但是他的智慧,跟我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我们能走多远,取决于我们“看路”和“找路”的能力有多强,坚持“走下去”的时间有多久,以及我们穿了一双怎样的“鞋”。
很多人只盯着自己的“鞋”,却忘了光着脚也可以出去走走。
第三,投资自己吧!说不定,这才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方式。
我算了一下,从大二开始,我的奖助学金每年都可以达到一万多。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把大把的时间“投资”到学习和自我成长上的“收益”之一吧。
当然了,我现在还是很穷,也没有实现经济独立,刚刚在网上买回学校的火车票,钱还是跟我弟借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奖助学金,我想,我一定看不到如此精彩的互联网世界,也没有办法继续给自己这么多的成长机会。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
最后说一下李笑来老师的那个方法:
选一支你比较看好的股票(最好是有持续生命力的大公司),在一个Excel表格上,记录一下它当天的股价,设想自己已经买了1股。
然后在整整一个月之后,注意,是“整整一个月”之后,再看一下它的股价,记录一下涨跌幅,注意是涨或者跌的“幅度”,也就是“百分比”。
没了。
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一个月看一次,磨练你的耐心和定力,培养你对时间的感知。
第二,养成关注“百分比”的习惯。
第三,既然“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适当关注该公司的新闻和财报。如果买的是“美股”,刚好练习一下英文。
题图来自昵图网,上传者:caonimageshabi
笔者已付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