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
《踏寻葛公》

《踏寻葛公》

作者: 天下谿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11:21 被阅读0次

    近几年,时而会造访葛公镇。细细想来,该是一城山水半城茶的美景与深藏其中的人文,一并给予了心灵的牵引吧。

    车在平整的路面盘旋,鸟鸣仿佛就在耳边。山间的雾气,是雨后初霁的标配,根据行程安排,此行的目的地,应该就在云雾升腾的方向。

    约莫一个小时的欢歌笑声,讶异于满山茶树带来的视觉冲击,戛然而止。跟随桥联村支书的脚步,一行人在一间土砖小瓦的平房门前短暂集合后,穿过一扇木制门,进入苗竹组的茶园。勤劳的采茶工人,正专心低头采茶,双手在嫩绿的牙尖上不停翻飞,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打乱她们收获的节奏。


    终究是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怎按捺得住激动的心情?大家试探着伸出双手,小心翼翼采下一捧鲜叶,闭目闻香。不敢暴殄天物,将这一点点的劳作,轻轻放进采茶工人的箩筐。同行的姐妹们,当然也不肯负了如此美景。彼此的镜头里,旋即也就多了灵动的色彩……

    日头渐渐升至十点钟的方向,众人从茶园撤离。顺着蜿蜒的乡村道路,淳朴的乡风文明,将我们引至位于永正村境内。

    绕开路旁正在施工的建筑材料堆,一座古朴的建筑映入了眼帘,一副“三山排玉案,二水漾金波”的楹联挽留住了大家的脚步。永正村的主任郑玉宝告诉我们,这是出自南原郑氏第八十八代世祖、吏部天官郑三俊(1574-1656)之手。领会了众人好奇的目光,郑主任向我们讲述了关于郑天官的生平与村里两座祠堂的历史……始建于明末的文焕祠内依稀可辨的《焕祠碑记》,显现出“皇清道光拾伍年”的字样。青砖小瓦的堆砌,岁月在黝黑的墙体和板门上刻画出历史的印记;一根根立柱,虽已开裂却依旧保持笔挺态势,撑起安然流淌的五百年风雨。《南原郑氏家规》《南原郑氏祖训》等家风家训,在去年的清明时节被心系家乡的郑素明先生整理,悬挂于祠堂两侧。这无声的规则,尘封许久的被重拾,必将教化一代又一代的郑氏后人。

    接近正午的阳光,终于有了一丝暖意。祠堂门前地面一排排鹅卵石有序铺就,与无数双猎奇的目光撞个正着,轻声告诉来访的我们,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由于祠堂此刻正经历着又一次的重修,我们仅做了短暂的停留,便由文焕祠转道文魁祠。本村一位郑氏的第九十八世后人,已是耋耄之年,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着近五百年的郑氏家风。从大明王朝,传承到今天。语气中,透露出难掩的自豪。

    行走在葛公的春风里,处处都是盎然的生机和扑鼻的香气。车停在祁源茶厂的门前,最抢眼的莫过于院内的架子上正晾着的鲜叶。曾经路过此地的我,瞬即反应过来,今日之行,关于“雁落坡”是不可或缺的。脑海里立即想起常年以坡为家的汪建明先生,跟我说过的关于“雁落坡”的由来。“雁落坡”,座落在葛公镇的仙寓山西侧,主峰高达1170多米,坡上溪水常年不断,乃升金湖水的源头。因溪中鱼虾丰富,南来北往的大雁时常顺水而来,翻越山坡时在此歇脚而得名。

    “一杯茶,让人类生活更美好”!鲜嫩的新芽,汲取了高山精华,此时正安静地躺在簸箕里,清香弥漫了整个院落。茶厂的主人告诉我们,这是红茶制作的第二道工序——萎凋。此行未曾抵达的“雁落坡”,已被勤劳的弄茶人,从终年云雾缭绕的山巅,请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里。不停地看,不舍地嗅,眼和鼻并用,还有聚集在一堂的言语交汇,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聆听红茶林的发展历程,就像在翻阅主人的一本自传书。品一杯甘醇的红茶汤,回味更加悠长。


    鸡犬不相扰,黄花开满地。久违的草堆,收纳了四季的故事。沉醉在葛公镇春光里的走走停停,在与“勿忘乡”挥手时作别。飞扬的思绪里,茶园、祠堂,淌过紫溪桥的清流,在一一倒带。光阴承载了历史,山水滋养了葛公。“培养饮茶习惯,健康国民体魄”!也许是此行的踏寻,除却人文,最耐人寻味的话题了。(丁德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踏寻葛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sz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