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叹并译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23:11 被阅读0次

    织妇叹

    作者:宋.戴复古    译析:石宏博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译:

    春天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织成绢,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

    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缴纳官府所征赋税,丝还在纺车上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押的东西。

    织妇整整一春一夏都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自己却仍穿着布制衣裙。

    能有布衣穿,还算是可以,但今年无麻织布,可真是愁死人了。

    注:

    绢:丝织品。

    夏蚕:夏季开始养的第二茬蚕。

    拟:打算、准备。

    输官:缴纳官府所征赋税。

    车:纺车。

    赎典:赎回典押的东西。

    布衣仍布裳:仍穿着布制衣裙。古时上衣为衣,下身裙为裳,男女都穿。

    愁杀我:犹今言“愁死我”。

    杀:也写作“煞”,甚词。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析:

    据文献记载,南宋以来,在夏秋二税之外,新立的税目和附加税目繁多,赋税之重,较之北宋增加了好几倍。养蚕织绢的妇女辛苦了一春一夏,不但穿不上绢,连麻布衣裳也要穿不上了。诗人以布衣终身,泛涉江湖,多见此情形,极感叹而有此诗。

    都说康乾盛世是贫穷的盛世,其实南宋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唐以前,只要是政府治理得当,肩上能挑,手上能提,在乡村的壮年劳动力大体上是不愁吃不饱饭的,甚至生活相对来说还可以有一定的余裕。

    然而到了唐朝末期,北宋初年,即便是政府处理得当,还是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办法获得生活物资,这是当时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多地少。这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以及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北宋的军队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其实这种军队更大程度上是解决流民的一种福利安排,几百万的常备军队,就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吃饭以及安定的问题。

    这样的农村就不可能富裕了,因为大部分的民众,守着几亩薄田,温饱都成问题,几代人以后连几亩薄田都留不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中国的乡村就一直陷入到一种稳定,但是贫穷的状态当中,和之前的时候不大一样。

    在现在看来,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社会失序以及大部分人的贫穷问题,一方面要约束人口的增长率,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数量,生产技术,生产关系的合理搭配,都能决定生产力水平,还有就是协调分配,保持一种和谐,有秩序的社会氛围。

    要解放思想,要知道,贫穷不是一种必然。一方面,要维持劳动人口的稳定,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财富的集中使用,也不能抱着杜绝或者全部官营的态度。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说到底,是为了让整个社会运行的更好:提高它的抵御危机的能力,提高它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提高它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保持它的内部的和谐有秩序。

    其实,人类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的博弈史,文明社会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博弈的产物,这种博弈有社会内部的,也有两个或多个文明社会之间的,这也说明了,有的时候采取某种行为是一种策略,而有的时候是一种惯性,有的时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身在其中,要明白这些呀。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劳动人民的织妇,她可没有心思去考虑这些问题,为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而奔波,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她的位置,就是这样。

    作者对织妇是同情的,这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拥有完整人格的人的一种修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织妇叹并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ir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