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读书杂文小品
《道德经》教你如何管理欲望

《道德经》教你如何管理欲望

作者: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4-02 14:44 被阅读0次

    从前村子里有一个孩子叫仲永从来没有读过书,等到五岁的有一天,他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说要纸和笔,可他们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一支笔和一张纸也没有。家里的人都劝他,他不听,结果只好在邻居家借了一张纸和一支笔他马上不哭了,还写了一手好字。

    结果村外的和村内的人知道的都叫他去写字了,他爸爸带着他到处去给人写字,有的人为了感谢他就给了他一些银子,他爸爸认为仲永能帮他挣钱了,就不让他去读书。

    过了很多年后,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出去回来了仲永现在如何了?”有一个人回答:“跟普人没什么两样了。”

    这是《伤仲永》的故事,人们通过这个故事只是知道:荒废学习等于自毁的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但是,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导致仲永的平庸?

    欲望。

    是人的欲望导致仲永的平庸,而且一个天才走向平庸不会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会经历一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发现仲永与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为什么没有反思?

    还是因为欲望,无尽的欲望蒙蔽了心智,这才是造成“伤仲永”最根本的原因。

    既然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人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

    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心理上。2.行为上。

    《道德经》说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意思是: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俭让,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慈爱所以能勇武;俭让所以能宽广;不敢处在众人之前头,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

    这里面的“俭”不是俭朴的意思,它要比艰苦朴素的意义更为深远。

    这里面的“俭”指“俭德”。

    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

    人的欲望表现在一个“尽”字上。

    我要无尽的财富,我要穷尽物力,我的欲望无穷无尽。

    如果想问题的方式是总是以“物尽其用”为宗旨,这就是一种虚妄,是内心欲望的表现。

    你的内心被欲望填满,那么你的内心就没有空间去装更为广阔的天地,你就容易陷入极端。

    所以,《道德经》才说,“俭故能广”。

    “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收敛心性。

    有人说,人在社会上要具备:智商、情商、财商等等。

    其实,这些事情的背后都需要对心性的把控。

    心性不好,即使思维逻辑再强,智商再高,也会走向偏执之路。

    心性不好,即使再懂人情世故,情商再高,也会遭人唾弃。

    心性不好,即使经济头脑再强,财商再高,也会利欲熏心。

    行为上最关键在于一个“止”字。

    在行为上知道什么时候知足,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这是一种智慧,行为会反作用于心理。

    内心的尺度是无法衡量的,“欲”与“止”只在一念之间,而且可以反复。

    而行为上的尺度可以衡量,停止了就是停止了。

    比如,每次吃饭吃得太多,导致肥胖,自己想要吃七分饱即可。当你吃得差不多了,按照惯性你还想一直吃下去,你的内心也在挣扎,再吃最后一口,但是就在内心犹豫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吃了好多“最后一口”。这时候,如果内心想再吃最后一口停下,行为上直接吃完这一口就放下筷子停了下来,哪怕内心还在犹豫,也即刻戛然而止。这就是在行为上反馈于内心。

    《学经》说:

    知止而为,以得行定,行定则妄消。

    我一直倡导做事要“言行一致”,当你行为上能够做到“行定”,这会让自己更看得起自己,而自己的贪妄之心也会随即消除,行为上的停止意味着事情结束了,内心也就不在想了。

    当你知道“知止而为”,才有空间装下更美好的未来。

    马行千里,饱食而足,兽积余粮,不逾寒暑。知其用度,不求百年之功,不穷一己之力,不取万丈高台,不穷物之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教你如何管理欲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oz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