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作者: 黄磊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7-09 01:24 被阅读18275次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原文】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工夫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平日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颓靡者。近与诚甫言,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彼此约定,便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

            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魍魉自消矣。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意气不能陵轧得人,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古之大臣,更不称他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不枉此出世一遭也。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心得感悟】

            以前也曾拜读过阳明先生的文章,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自己在踽踽独行路上,往往有两处大惑:一是心力不足,即使是读书也常半途而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坚持,二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用行动去合一,知道却做不到,一遇事就反复,要么草草放水要么难受憋屈。总之,虽非人在仕途,在商途也同样感觉到“比之退处山林时,工夫难十倍”,常常给自己找台阶下:要是以后放下工作的烦恼了再去修身养性也不迟,现在还是先“在商言商”,学点赚钱的技能比较实用。谁知道现实生活与事愿违,越想赚钱越难赚,心未修得功夫未学得,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水花镜月、表面光鲜,其实“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而已。今天的这篇文章从根上解了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三人行必有我师,与责善者为伍砥砺前行。

          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提出了“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包括自己也会“常立志”,一志不行再立一志,恍恍惚惚几十载。其原因不外乎两点:

          第一点是勤学难,勤学需要磨砺自己的心志,与自己与生俱来的“舒适圈”斗争。习惯了朝九晚五、习惯了安逸享受,想要一下子能够勤学苦练,当然难!“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勤学二字真正是考验人的毅力和坚持。

            第二点是改过难,先生云,“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改过难也在两点:1、知道自己有过却改起来难。人总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出于爱面子的思想,又或者有出于功利的现实目的,明知有过却一黑到底;2、不知道自己有过。记得在上海的致良知活动中,有一位绍兴的企业家向立平老师提了个问题,自己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傲,虽然学习了阳明先生的“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是好心办坏事,明明觉得自己在帮助对方可是对方却收不到,甚至产生误解。立平老师的回答是,当你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价值观时,其实已经把自己和对方放在了不同的高度上比较,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已是傲了,所以自己因为修内心致良知不够,才导致无知无觉,不知道自己的傲,这即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凡此两种,如果没有同修相互砥砺警醒,要洞察先机改过迁善只怕难度会更大。

      2、  致良知是与自己的随性而为抗争,是超越自我的不意愿而灵魂觉知的升华。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世上最难战胜的不是对手、不是困难,而是自己,一个千疮百孔的自我。 先生从最基本的、最小的言语之快、意气之快、愤怒之快开始警示,一旦打开快欲之门,不加管束则人的行为必如脱缰的野马,“  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无忍性之功,则小至口舌情绪之快,大至家庭婚变、贪污腐败、欺诈谋财乃至断送卿卿性命者比比皆是,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当代的薄𤋮来、周永康、令计划之流,莫不是从最基本的欲开始放纵,直至步步深渊,终至不归之路,痛哉!

          而我们之所以会快意言语、发扬意气、腾沸愤怒,又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的过度自负和傲慢之心,也即是千罪百恶之源。那么又如何去做到谦抑去傲、觉知当下呢?在同学会的分享中,晨曦总提到,区分傲否的一个标准便是我们的胜负心和分别心。当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否产生傲心的时候,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是否有和别人相比较的胜心,即如阳明先生在《寄邹谦之书》其五中云,“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人聪明识见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即已提出胜心为患。而关于分别心,有一句话值得反思:是否可以面对地位远低于自己的人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态,是否可以面对地位远高于自己的人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当我们做到无胜心和分别心的时候,也就远离了一颗傲心。

            人的生命有两次:一次是肉体的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而灵魂的觉醒来自于自我的洞察、常照常亮、迁善改过。还是举个自己的例子,在几次学习会上,包括致良知的和数字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当自己认为学到一些知识时,便急于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享受那种被追捧的感觉,全然忘了动心忍性一说,只是一昧的满足口舌之快,尤其是遇到有人认同(也许只是表面上的礼貌)时更是滔滔不绝刹不住车,按照佛家的说法叫“口业”,虽然也经常反思自责,可是要管住自己的一时快意而忍默便会非常的不自在。更有甚者,有时候如果有人风头正劲,洋洋洒洒,讲话得到大家的追捧时内心便生出不甘,产生受冷落的感觉,会努力搭话来显现自我的存在。这些问题其实也一直在内观,但是一遇事本性又会出来,可见致良知之功绝非一朝一夕修得,也非知道了道理那么简单,须在心上下得苦功夫!同修赵庆总的分享受益匪浅:创业路上,我们需要以“心胜”而非"胜心"带领团队,我们需要以"是非心"而非"得失心"做事,我们需要以心"链接"而非以事"联系"客户,说的也是如何收起胜负心、得失心,战胜一个本我,超越一个自我,实现那个超我!

    3、良知无时不在,须得常照常亮。

        在上述分享中,我们往往需要外求,比如同修的监督警醒共勉,事情发生后的反思总结,而心中的良知系统尚未真正建立,这在初学者中是个普遍现象。佛家说,“莫向外求”,如果致良知是建立在外界的人和事、环境的基础上,那么即使暂时获得的良知也是不稳固的。因为外求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只有内在的根深蒂固的良知才可以随时显象,象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障碍,放大小我,书写大我。

          “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魍魉自消矣。”日进日省,良知这面镜子自会锃亮,照得更清晣。这等功夫,全靠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持续去修习、放下一切傲慢之心、空杯心态,才有可能找到良知这个心中的太阳,随时将偏见、傲慢、懈怠、胜心等魍魉消除干净。

    4、匹夫之勇可耻,克去己私大勇。

        阳明先生本文提出古之大臣“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对当今社会的管理者仍然有现实意义。自古以来,凡是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难容之人者,都能战胜个人能力超强却无法容人的“匹夫”。楚汉之争,项羽勇冠天下却容不下一个范增,刘邦个人能力一般却容下了韩信、张良、萧何、樊哙等一大批奇才并充分信任授权,其结果当然是匹夫项羽泪别虞姬自刎乌江了,悲乎!三国时,刘备能力平平,可是却因能容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心高气傲的关云长、鲁莽急躁的张飞,结果白手起家三分天下,而诸葛亮个人能力可谓三国群雄难忘项背,“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可是却因为个人英雄主义,事必躬亲,对人才培养提携不够,最后仍然不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令人唏嘘!近代中国革命,毛主席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海纳百川心怀天下苍生,而蒋介石虽然个人修为也算不错,对自己要求严格,又是军事学院科班出身,可是却因为心胸狭窄、党同伐异,结果众叛亲离失道寡助,以失败告终。重读那段历史,毛主席在长征途中曾经受到红四方面军的“逼宫”之耻,却仍然不计前嫌重用徐向前、许世友等高级将领;而蒋介石仅因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抗战“兵谏”之耻,就在解放前念念不忘雪耻,杀害了杨将军一家,软禁了张学良一辈子,毛、蒋正是因为对“耻”的态度高下之分,其个人成就和历史命运的高下之分也就立现了。“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意气不能陵轧得人,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毛为正君子、蒋为伪君子,只在对耻的认知上便可知晓。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对“耻”的认识问题。在从事公益事业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意见分歧在会议上争的面红耳赤,虽然也知道双方都是出于大爱之心,可还是放不下面子,常常深以为耻,甚至有时候连别人未尊称自己在组织的职务称呼直呼其名而感到耻辱,其实是自己自信心不够、力量不足、想外求认同尊重的表现,如果真的致良知,又怎会去计较区区他人的态度和称谓?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有的高管具有较强的能力,可是个性刚强、说话直接,常让自己下不了台,虽然最终还是选择忘记,但是在刚刚面对时总是会觉得受到耻辱放不下,或强压或难受,过不了心理关。“《中庸》谓‘知耻近乎勇。’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先生明确指出何事当耻:不能致良知!吾辈当牢记在心,时刻拷问自己是否坚持去致良知,如果没有,那真得要以私为耻,心念天下万物一体,好好去下功夫了!

              今天的感悟,也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对话,灵魂的觉知,“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撑大自己的胸怀,放下狭隘的小我,则即便自己个人能力不足,天下英才也会八方来迎、尽为所用,又何愁成功不会得来?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黄宗贤书》心得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aj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