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鲜活的形象来画“愁”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鲜活的形象对诗歌的主题具有很深的表现力。
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勾画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猎罢归营,字里行间表现了将军策马疆场的英姿飒爽和踌躇满志的神态。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遭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全诗通过塑造了一个心系天下苍生、有满腹的才华却不得施展的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形象。
古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一般是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简单的神神情,或笑容,或动作,或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人物的语言、声音,甚至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挚急切的思念牵挂。再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刻画了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古代诗词曲就是这样通过细致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洗练的笔法勾画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以流动的画面来写“愁”
古诗中很多的画面都跟景物有关,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感情,例如:柳,可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月、霜,与思乡、怀人有关;松、竹、梅、菊,多与人的品行气节有关;流水、秋风、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这些多抒发凄凉悲怆之情、感时伤世之叹、孤寂落寞之感、羁旅思乡之愁;大漠、孤烟、燕山,这些多出现在边塞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或表达对守关将士的同情,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等等。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一句描写了这样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景:骤雨过后,景色鲜明刺眼,暮色苍茫,蝉声凄切。特定的景物对着这送别的特定的场景――长亭,这是何等的让人愁思的境界。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营造了一种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和无尽的回味空间。
“碧云天,黄叶地”高低结合,俯仰生姿,从视野中展现了阔天极地的苍茫秋景,这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表达的情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词人把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依偎着秋波……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这样的意象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离情别绪和羁旅之思自然隐寓其中。
三、以特定的空间来展“愁”
古代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长期客居他乡,自然会引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空间和地域的描写,尽管清空隔对,但却是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联系其写作的背景: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当时的情景可谓是“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焦虑和惶恐不安的事情。联想到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怎能不感到“零丁”?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天衣无缝,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心中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这样的对句真可以说是诗史上的绝唱。
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绘了一幅太阳落山,黑夜降临,鸟归巢,船归航,游子归乡的晚景图。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寻觅呢?江上的雾霭迷蒙,眼前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日暮乡关”、“烟波江上”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缠绵的乡愁,收到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的效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抓住河堤的杨柳、轻拂的晓风、微明的残月这些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渲染凄凉、孤寂的意境。这两句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感伤的情怀。
四、以缠绵的情愫来说“愁”
古代诗词曲中很少用宽慰的语调来表达情意,往往借助曲曲折折的景物来表达缠缠绵绵的情意,愈转愈深,委曲含蓄,耐人寻味。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诗中用丝喻愁,新颖形象而独特别致。“丝”谐音“思”,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但是,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翻滚着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往事之叹,或亡国之恨,或离家之痛,或思乡之苦?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他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感触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伤、寂寞和苦楚强压在心底。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写的“黯乡魂,追旅思”,可以说是直接烘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词人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忘却乡愁,但是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何处才可消除呢;“明月楼高”夜间为乡愁所缠,自然而好梦难就,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所以“明月楼高”……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怅惘无从消除,自然地发出“休独倚”之叹,作者就算想以饮酒来消释心中的郁悒,但是,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句描绘了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粼粼水波,这样的情景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这样养的景致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这样的意境与词人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烟波”和“暮霭”以及“楚天”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飘渺无边。
“诗言志”,从大的方面讲,诗词曲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但是在古代诗词曲中涉及“心志”的思想感情,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原因,诗人又总是很难用甚至不能用文字直接表述清楚的,须要借助一些外在的“物”来表情达意。诸多古代诗词曲就是以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离愁”,构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给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与无限的遐思,人类的情感在历史长河中凝思、沉淀、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