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的妈妈带着她和朋友一起去公园玩,孩子们一起在玩沙子,妈妈们就坐在草地上聊天。
突然,小希哭着跑过来说:“妈妈,妈妈,洋洋抢我的铲子!”
小希妈妈皱了皱眉,马上又转换成慈祥的面容,轻声对小希说:宝贝,你们既然一起玩,这些工具本来就应该分享的呀!你就给他玩一下呗。
可是小希还是大哭着。
妈妈接着说:你已经上了幼儿园了,应该学会怎么与小朋友相处,应该懂得分享,是不是?
小希依然哭着说:洋洋抢了我的铲子!那是我的铲子!
妈妈深吸一口气,问:你刚才有没有用到铲子呀?
小希想了想说:没有。
妈妈的表情更严肃了,“这样的话,洋洋想用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应该……”
小希妈妈的耐心可以说够令人佩服了,可是小希却不领情,哭声完全停不下来
最后,还是另一位妈妈给了她一块蛋糕,总算让她安静下来了。
上面的例子是不是很常见?小希妈妈的做法,说不定还挺为人称道的,毕竟面对孩子哭个不停还没有被烦得发火已经不容易了。
可是我要告诉你,对于幼龄的孩子,讲道理有时候其实是伤害!
孩子遇到自己没法解决的事情哭起来的时候,情绪的盖子就打开了,这时候他们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
而大人不停的讲道理,那么急迫的想要孩子马上停止哭泣,孩子的情绪实际上没有得到释放,即使真的没哭了,也只不过是被强压回去了。
长此以往,孩子累积的负面情绪过多,必然会郁郁寡欢。身体上和心理上都会出毛病。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分三步。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是否有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小希显然是很愤怒的,也有一点伤心的。
第二步,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合情合理的。通过共情,表示理解孩子的愤怒或者伤心,这样孩子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认同,他们心里的结就没有了。
上面小希的例子中,妈妈可以抱抱小希,对她说:“哦,他怎么会抢你的铲子呢?要是我的东西被人抢走,我也会很生气的!”
第三步,引导孩子通过合适的方式把情绪疏导出来。可以是哭,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比如拍拍球,一起奔跑等。
当情绪被完全接纳后,孩子就会放松下来,也能感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他明白了他不是孤立无援的。接下来孩子往往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父母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
还是回到小希的场景中。小希的情绪平复后,可以问她:“如果洋洋用完你的铲子就还给你,而且不会给你弄坏,你愿意让他玩一下吗”一般情况下,小希都会同意,即使不同意,妈妈也不必勉强。
分享不是大人教出来的,是小孩到了一定时候与别人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明白的。
记住了没?以后遇到孩子的问题,第一时间千万不要讲道理,而是完完全全的接纳他的情绪。因为在晓之以理的自我感觉良好中,你恰恰给孩子埋下了一颗颗抑郁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