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边界
演说家思维模型的边界可以理解为:
以基于传达信息为首要目的,能吸引观众的,相对正式的口语表达。
2.区别
如果聚焦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者的差别,最核心的是对象感,即离线和在线的区别。
我感触很深。
3.掌控感
对于文字的阅读,作者构建自己的逻辑架构后,输入时候的掌控感基本在我。
要是觉得烧脑就会放慢仔细琢磨,还会倒回去多看几遍,如果觉得太浅显当然会快速阅读,已经明白的会大段跳过。
但是观看视频或者听演讲的时候,即便是录播的,掌控感仍然不强。
4.互动感
互动感和反馈可能是对象感的核心,及离线和在线的核心区别。
由于互动感和反馈的在线感大大增强,所以会引出口语表达的两大关键点。
5.体验管理
就是如何让你的听众拥有更好的体验,并且是你引导为主的体验。
核心就是同理心。
不论是指路法的提示词,还是代入法,都是观众的角度,对他可能有疑问,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提示和解释。
其实这在优秀的书面文章里也是如此。
比如详略得当的文章,逻辑清晰的结构,划重点加粗的字体等。
不过在口语表达不同的是,需要反复用这种提示词去将听众吸引回来,用一些主动提问去主动释疑。这些在书面文章里其实并不需要,而是基于口语表达的形式,吸引注意力。
6.势能营造
可以理解为认知的变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硬核知识交付的必要组成,不论是书面文章还是口头表达都是需要的。
否则,这堆信息有啥用呢。。。。
整体来说,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在硬核知识交付这块,当然都是需要有一个逻辑严谨,能改变认知的内容交付。
而针对口语表达的特点,会有些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同理心,即,对听众(观众)的注意力的吸引上,需要运用更多的提醒词等,以及主动的释疑等,获取的更多的注意力。
7.应用
这套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用在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比如对外的培训中,如何能抓住客户的吸引力,让与会人员能全身心的听。
(1)交付逻辑严谨的知识
这当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2)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进行调整
比如,针对行业小白,略有经验的,或者了解比较多的客户,针对当前培训的课题,从他们可能的疑问上,进行更多的释疑和引导。
(3)重点内容敲黑板
重点内容处需要用些词提醒。
(4)多用他们行业的内容
用他们的熟悉的内容引出知识,创造熟悉感,加强他们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