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3-2专栏《该现实点还是理想点?选择职业匹配的2种策略》
一、内容
个人和职业的动态匹配特性可以引出两种匹配策略。
资源策略
愿景策略
属性
现实主义的跟随策略
(刚入职场适应期可用)
理想主义的领跑策略
(度过适应期后)
解释
从已有的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好什么就做什么
从自己的目标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主动去补
好处
效率高,马上能开始,马上能收益,压力很小
终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坏处
做的事情可能不完全是自己想做的,收到的回馈也不一定都喜欢
可能需要花费很多资源,可能需要很久
失败示范
导致人的惰性,离不开舒适圈,一旦组织变化,则第一个遭殃
完美主义,纠结于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资源能力短期内就是不够,就迟迟拿不出手,然后越没法做下一轮互动,恶性循环。
适用岗位
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于知识学习的岗位(销售、市场、传媒、产品经理、人力、作家)
需要大量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医生、律师、科研)
做法
尽早开始做,边练边学
尽早选定,先学好再练
失败案例
一名研究生毕业生刚进华为给任正非写了万言书,点评了华为的经营策略和发展建议。
一进圈子就丢出一堆头衔。
想当作家,结果看了很多写作的书,也没写一个字。
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人听说耶稣是个圣人,于是前往耶路撒冷拜访他。到了城外,看到耶稣正蹲在地上给一个门徒洗脚。他很失望,为什么你这么高贵的人,却去做这么低贱的事情呢?耶稣说:如果你想领导谁,就服务谁。”
沟通讲究先跟后带,职业也一样。
二、联想
想起今天在党员网的《榜样》专题网页上看到一个例子,一个从医其实多年的医生,获奖无数,是国家肝胆外科的领军人物,他的职业生涯大概是两者的结合,抱着要把肝胆领域的空白补起来的信念,也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次的研究和手术,而他最在乎的是他的病人,所有的非为病人做事的间隙,例如开会、路上,他都会为病人解难,出差回来第一时间也是曲看病人。他全心全意为工作,为病人。也许这两个策略并不完全是分开的,愿景也需要资源的配合,资源也能萌发愿景。分开来看的时候,动态匹配的重点在于动态。
三、思考
1、在我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的分项里,行政工作、班级管理、写作、教学、灵修、心理学属于“有什么做好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属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说我有一些引领,但是我目前把它们放在前一个类别上,像写作、心理学等,憋了半天也没有大招,现在转而踏踏实实做好当前能做的。
2、”你要领导谁,就要服务谁“这句话,跟我现在的认识很相像,带班一段时间了,发现如果我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学生身上,会得到很多的抗议,但是如果我的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务,并且发挥他们的长处,他们反而会听我的意见。所以我现在也是抱着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我的生活中,如果说被谁用服务的态度领导过,我想是商家,他们满足了我的需求,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我就剁手去了。
四、行动
1、做的工作继续做,但是小心惰性,继续思考工作可以改进的地方,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想想这个工作还可以做些什么,才可以为学校、学生、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2、今天开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大脑变灵光了,思考的速度变快了,每天的专栏反思对思维的训练还是很有帮助的,继续坚持。
3、不是非要愿景策略的工作不可,但是可以想想自己有什么目标是想要达成的,而现在可以做什么。
4、定期检视自己的使用策略,避免重复用错策略。
5、定期寻求服务对象的反馈,不是我觉得做好就做好了,要看看自己的服务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部分,也许这就是我的提升空间。
6、反思自己能做的还有什么,并不只是工作才叫服务,如何让家人开心,让朋友开心,也是我可以做的事情,也许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潜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