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就喜欢“打边炉”。
“打边炉”是广东人的俗称,电磁炉上架上一个锅,烧开一锅水,放下一锅鸡肉或其他肉类,再烫上菇类、菜芯或其他素菜,轻松而简单,热气腾腾,从胃暖到脚。
小的时候,一到冬天,家里就经常“打边炉”。一家人围炉而坐,日子虽然清淡,但很暖和、很温馨。
父亲说,一家人,要等齐了,围坐在一起吃饭,才会像个家。
那时候的炉子多是煤炉,烧的是煤。炉子只有一个,煮完饭之后才能用来做菜。煤是蜂窝煤,圆圆的如蜂窝形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早期的时候,蜂窝煤都是靠人工压制,一个长杠铁具,顶端有一个活动压手,底部是煤饼大小的圆形,里面固定着一个个的小圆柱。
打煤饼的时候,父亲会先把煤用水混合,加上一点黄泥黏合,然后用铁具在煤堆上反复挤压、磨平,再轻轻压下压手——一个煤饼就出来了。那一个个的小圆柱,把煤饼镂空成蜂窝的形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打出来的煤饼要晾晒几天,干透了才可以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时候我们也会去打煤饼,但是因为力气不够,总是压不满煤具,打出来的煤饼瘪瘪的,父亲就不让我们玩了。
边炉有时候也用炭炉,陶泥隔层的炉子,上层是烧炭,下层是通风,也滤灰。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来先进一点了,就用一种铁炉,连锅一体,中间有个长长烟囱,炭就从烟囱里放进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那个物质略显贫瘠的年代,打边炉的食材并不像今天般丰富,父亲经常用的是萝卜和牛腩,几顿下来,心里就厌烦得很:萝卜有一股呛味、牛腩有一股膻味。以致于今天,对这道菜,我都无法谈得上喜欢。
喜欢寒冬里的边炉,是因为那灯火可亲的热暖,也更是因为那家人闲坐的温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