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记得,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自谦的话,其大意是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因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我们一路走来,也着实在实践着牛顿的这句话,比如,那些我们曾经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很可能是前人用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才归纳、整理、总结而得出的。
在懵懂的年纪,有一位领路人是再好不过的了,不仅如此,此人还有可能是堪称大师级别的人物,因此,好像我们不需要有自己的什么思考或是见解,反正,跟随大师的脚步准没错。
可近来,却有另外一个问题缠绕于我脑海中——为什么走出校门后的我们渐渐地远离那些大师,或是专家学者了呢?按理说,若是有他们的指导,我们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应该都能找到应对之策才对啊?
而仔细回顾一番我们的现实生活呢,当我们与我们的爱人或是家人出现隔阂的时候,我们好像常常会找自己最要好的兄弟、闺蜜述说一番,以此来求得建议。即便,有时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寻得一个秘方,却也总想让他们给予我们一定的理解或是安慰。作为情感动物的我们,渴求情感诉求并无非议,可当我们归于沉着,平静下来以后,终究,还是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回想我曾经读过的小说,看过的电影,一幕情节便浮现于我眼前,一位公司的员工,企业高管也好,普通职员也好,当他遭受家庭生活的重创后,往往会选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会拼命工作,用一项又一项工作内容填满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麻痹自己的目的。此外,他们也可能选择放纵,用灯红酒绿麻痹自己的神经。与此类似,那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小伙伴,也会看似轻描淡写的说:“我只是想用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家人。”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的话,我想可以从多年前,我们在学校里的种种经历说起。那时的我们,时时在盲从大师的思想,刻刻在追随学者的步伐,且先不管那些东西有用没用吧,反正,老师和家长灌输给我们的理念就是,别问这么多为什么,让你记住就记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他们的良苦用心了。然而,仔细想想,当那时的我们遇到问题,会条件反射般的想到书上刊印的内容,老师嘴里的述说,而这种方式,却是我们深恶痛绝的两个字——考试。
回忆一番,好像我们把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考试了,说到此,我似乎有些小小的心酸,我开始同情我自己,也同情几乎和我有过类似经历的小伙伴了。试问,“有谁能在少则几年,多则十几、二十几年的考试生涯中,能做到对考试不恨之入骨呢?”曾经我们学习的激情,我们盲从大师的热情,已然被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实践”消耗殆尽了。
然而,却也有一小部分小伙伴,穿透了表象看到了实质,离开学校的那一刻,他们获得了如同出狱般的解放,终于,他们可以摆脱世俗的眼光,他们知道那冰冷的数字,再也不会是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了。
于是,他们继续选择盲从大师,但凡是生活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都会从大师那里寻找答案,获得启发,从而积极实践,也好似,真正的做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