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
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女儿4岁。朋友说女儿不吃苹果,在家不吃,在幼儿园也不吃。朋友给我削好苹果,我开始吃苹果。小女孩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对朋友说:“我也要吃苹果。”朋友大吃一惊,说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吃苹果。告诉朋友,孩子之所以不吃苹果,是看护人不经意说的结果。
孩子没吃过苹果,不知道苹果好吃不好吃。可能第一次看到大人吃苹果,孩子想吃,但父母担忧孩子牙没长几个,不会咀嚼,会不会噎到孩子?拒绝孩子想吃苹果的请求,转而用其他水果代替。第二次孩子想吃苹果,成人无意间说了句“她太小,不能吃苹果。”孩子慢慢知道,苹果是不能吃的。慢慢地,孩子不再要苹果吃,家人也知道孩子不吃苹果。
孩子不吃苹果的消息会传地很快,不仅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知道,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及其家长也会知道,孩子不吃苹果。孩子便不吃苹果了,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她不吃苹果。
对孩子而言,得到父母的爱及在家中找到归属感,是天大的事。孩子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过“对”的日子。孩子通过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判断行为 “对错”、父母是否认可。之所以强调为孩子立界线,给孩子制定行为规范,是让孩子明了什么事是父母允许、认可的,什么事是不被允许的,以及做错事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让孩子有章可循。因为很多父母根据心情来管教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
有个女孩学钢琴,第一次学习回来,妈妈要求她讲述如何学琴,并要孩子弹琴给妈妈听。女孩很快乐地和妈妈分享学琴过程并表演给妈妈看,妈妈一直微笑着陪着女儿;第二次女孩学习钢琴回家,便像上一次一样,兴奋地跑到妈妈面前说个不停,妈妈因为劳累或其他原因,勉强听孩子诉说,当孩子弹琴时,妈妈忍无可忍,冲孩子吼:“你看不到妈妈很累吗?你能不能让妈妈安静一会?!”女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妈妈大发脾气。女孩第三次学琴回家,她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向妈妈诉说并弹琴给妈妈听。妈妈指责孩子:“学习回来,不说学了什么,也不弹琴给妈妈听。”女孩赶紧弹琴给妈妈听。从此这个女孩学会了看妈妈脸色,妈妈脸色好,便弹琴,妈妈脸色不好,便不弹琴。
妈妈累,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有些累,让妈妈先休息会,你做事的时候,请安静些。吃过晚饭后,你弹琴给妈妈听,好不好?”
面对孩子问题时,你需要扪心自问的不是“他为什么打弟弟?”而是“在制造这个问题上,我的责任是什么?”作为父母,要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你的教养模式,明了孩子的行为是对你行为的反应结果。
不同年龄界线指导规则
出生到十二个月。 在婴孩第一年的生命阶段,是与父母亲相联系、建立基本信任的阶段,因此这个年龄的界线应当是很少的。 婴儿没有足够的爱心或内在的架构来忍受许多挫折,在这个学习阶段,母亲需要保护、养育,并满足婴儿舒服和被爱的需要。
一到三岁。 在这个年龄层的孩子能够学习对“不”这个字作回应,也能够了解他们不听话会有什么后果。 这可以应用到危险的景况、乱发脾气、暴力行为等等。 他们可能无法了解你所持的理由,但可以逐渐了解:听从你的“不可以”会带来好结果,忽视你的“不可以”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到五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更了解为什么要负责任,不负责任会有什么后果,也可以和他们一起谈论;学习如何善待朋友、回应权威、有礼貌地表达不同的意见、做家事等等——都是这个阶段可以定的界线;至于像“暂停”、“没收玩具”、“不准看电视”或“不可以参与有趣的活动”等等,在这个阶段都是很有效的“后果”。
六到十一岁。 这个阶段牵涉更多要努力的事情,除了家庭之外逐渐投注更多时间到外面的世界,如学校、活动、教会、朋友等。 界线的问题将围绕着:待在家里和去找同学玩两者时间上的平衡,还有家庭作业、学校的课业、目标的决定、时间和金钱的预算等事务。 可以采用的后果包括:约束他与朋友的关系、自由活动的时间以及在家里所享有的权利。
十二到十八岁。 青少年时期是进人成年的最后阶段,牵涉的事务包括:对自我的认同有别于父母对他的认同、职业的倾向、性的成熟、对爱情的选择以及价值观等等。 这也是应当开始“不以父母自居”的阶段——从“控制”转为“感化”孩子。 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要在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远目标等这些问题上帮助他们,尽可能让他们知道这些事自然而然的后果是什么(例如,会没有零用钱,或是失去学校奖学金的支持)。
在这个阶段要记住一件事:行为像三岁小孩的青少年,得不到成熟的青少年所能拥有的自由。 是否能得到自由,在于他能否把该负的责任处理得很好。
“自由”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传下来的礼物。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