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做人有格局吗?

你做人有格局吗?

作者: 姚树井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5:51 被阅读268次

    1)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区别到底在哪儿?

    我们去观察,就会发现:农村出来的孩子和城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差别很大。而这单单从外表上面就能看出来。从《变形记》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一个自信,一个自卑;一个懂得照顾自己的外表,一个穿得邋里邋遢,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配不上那个,什么都不值得;一个知道生活的艰难和家庭的责任,一个被周围所有人宠爱,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确实是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不易。但总体而言,往往总是农村的孩子羡慕着城里孩子从小长大被父母呵护照顾的那种自信和安全感。

    农村出来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几个缺点:

    1.  一点小成就就洋洋自得,甚至自恋。

    由于没有看到过和享受到过多少东西,内心在取得一点小成就的时候往往是自鸣得意,更有甚者因为总是呆在自己小小的圈子里面往往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而且即便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也不愿意俯下身来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2.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说话。

    从小接触到的都是父母和身边的亲人,面对外人,本就没有自信的情况下,更不懂得如何去和陌生人交流。那些说话好听的人从小都是父母好好教育的结果,对于农村的孩子,父母都总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更谈教育下一辈呢!

    3.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因为从小就知道挣钱的不容易,从小也被教育着要好好学习,放假了也要好好帮忙家里下地干活,所以小小年纪就明白了要守规矩,要乖,要懂事。更是因为父母往往都是语言和行为暴力者,不听话往往就是心灵和身体上面的伤害。

    所以有太多人在成年之后往往有心理问题,都是急切需要去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最近大火的“杀鱼弟”就是最好的例子。

    4.受欺负了也就只能受着。

    因为自卑,以及从小很多父母只知道用暴力去驱使和压迫,往往导致受了委屈也只能忍着,不敢反抗。把在家里的情绪和思维循环带到了学校,将来也会带到社会上。

    5.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因为从小一直是处在闭塞的农村,身边也总是那一群人,更没有接触到过太多未知的事物,自然对新鲜的感到畏惧。而亲近的也总是会感觉到安全。人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也就造成了这个结果。

    而像这种的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的内在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改变。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跳出其中,一直处在循环当中。

    生活给你一副烂牌,那就打好它。毕竟,谁也没能阻挡你对幸福的向往。

    2)格局从来不是世面

    很多人都以为格局就是世面,为了扩展格局,不断地去旅游、社交,但是最后却发现并没有什么卵用。

    世面和格局其实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往往却直接把格局和世面挂钩。

    王健林,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刚下海,那个时候他和他的几个合伙人,定了一个小目标,赚够100万就不干了。最后没想到才花了三四个月,100万就赚够了,结果发现,还得继续干,不然这人生还有后面这几十年,该怎么过。而我们一直在拿他自己说的“先定个小目标一个亿”来开玩笑。

    这就说明人的世面确实是会通过一步步的扩展而会慢慢的变大的,因为世面本就是看待世界的面貌。

    但是世面大了,格局并不一定会大。

    曾国藩当初在湖南老家出来办团练,第一次打仗,他当时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带领,攻打靖港,另一路由将领塔齐步带领,攻打湘潭。曾国藩当时由于经验不足,中了太平军的埋伏,自己一手组建的战船都被烧毁了。看着自己落魄的场景,曾国藩竟然一头跳进了水里,要自杀。手下们把他救上来以后,他还要跳。甚至还要写遗嘱,叮嘱自己的弟弟去买棺材给他。

    后来到第二天战报传来,塔齐步湘潭大战全歼太平军主力,最后曾国藩才终于没有了自杀的心思。

    曾国藩在办团练之前可是京官,当然见过大世面。后来他是因为要去主持江西乡试,乡试完之后,又碰上母亲去世才回到老家丁忧的。也就是在老家丁忧期间,咸丰皇帝才下令各个在老家的朝廷大员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可谓是堂堂湘军的一号人物,竟然因为一次小小的战役就要自杀,更何况靖港之战只是一个局部战役,湘潭那边的局部战役怎么能够不管不顾呢?

    但是曾国藩也在成长,不然曾氏兄弟俩又怎么能一举攻克南京城,最后双双封爵呢?

    相比而言,我们能看到很多农村孩子到了城市上完大学之后,很快地知道要贴补家用。但是却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得过且过。

    农村孩子很多没有见过世面,做事情总是图安稳,特别容易自满自得。对那些想要的反而没有勇气去追求,甚至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东西。

    城里的孩子呢,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因为父母的原因,从小就见过很大的世面。

    但是,这并不是农村孩子一事无成的借口,即便在高喊着阶层固化的今天,农村的孩子也有成才的人,马云,俞敏洪,还有哈佛2016年演讲者何江,这都是农村出来的。

    哪怕寒门再难出贵子,也要去认清人生的局限,从而突破它,而不是被它所限制。

    3)格局是心之所向

    格局如何来?

    王阳明讲“格局始于立志!”

    志向是王阳明于百死千难之际仍然不忘初心,一心只为做圣人,拖着病重的身体平江西匪患、宁王之乱和广西匪患,是戚继光磨练自己当兵打仗的本领,最后把倭寇打得丝毫不敢来犯,是曾国藩反省之下最后一心要训练出强大的湘军,要“以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以保证儒家正统的传承。

    志向不是你非要把一家企业做得特别大,要做特别大的官,要有用多少的财富。志向是你的内心真正想要追求什么,是实现家庭和事业的和谐呢,还是只把这一家店能够达到没有地沟油,干干净净的。

    志向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单希望能够给读者所得。而不是能有多少利益。

    志向是救死扶伤的赤子之心,而不是被利益判断影响之后的畏手畏脚。

    有格,才有品;有品,格自高。

    年轻人总是心胸不够,总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像水浒传里面108好汉一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多初中生高中生这么喜欢打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其实别人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比你高比你好的你嫉妒,比你低比你差的你看不惯。这就是格局太小!

    当你内心想着你要去哪儿的时候,你就懂得隐忍,懂得退让,就不会被暂时的苦恼和困顿所遮蔽。

    孔子在当时提出“士大夫”之说,士大夫可谓是社会的中坚阶层,一个国家的振国重器。而只有士大夫的真心、初心、本心真正要去的地方才是“志”。志向的志,上面是一个士大夫的士,下面是心,也就是士大夫的心之所向。

    志向是一个人先读圣贤书,学做圣人以让自己成为士大夫,再经过深刻地了解社会之后,找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之所在。

    远离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启发你内心最真诚的对世界的好奇,对外物的价值理性。

    你总是感慨“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就是丢掉了对自己的教育,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终点在哪儿,而且即便你知道了也没有坚韧的毅力和决胜的勇气去让自己走向要去的方向。

    你应该有过这种时刻,去跟别人说起如何做的时候也是侃侃而谈,说完之后甚至自己都豁然开朗了。究其原因,表面上是没有知行合一,但最本质的原因的是没有志向对你的引导。

    有了志向,你自然就会有人生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也自然就会有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还会有于谦的“徇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也会有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孙中山先生之前是一个医生,看到清政府的腐朽,遂产生了推翻清政府的念头,弃医从文;邓小平去法国时不过才16岁,就有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志向;毛泽东26岁就投身于革命事业,余生一直在为革命事业奋斗。

    先贤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有了志向,也就有了格局,人生的一切苦难都挡不住你!世间万物也只是在为你服务,你是一切的主宰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做人有格局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ko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