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句——“现在想起来,大清国不见得好,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话剧《茶馆》一幕《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这部话剧老舍先生对时代动荡中的小人物们的刻画入木三分。现在,似乎才明白郭德纲先生口中说的那个“小社会”——旧时的茶馆,三教九流,”信息、交易最大的平台“。老舍先生刻画的茶馆,在时代的洪流中无奈的被裹挟着前进。
影片结构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摇摇欲坠的满清末期、民国初期以及抗战胜利解放前期。
戊戌变法失败的大背景下,满清摇摇欲坠。但,裕隆茶馆却显得异常红火,似乎大清朝回光返照了一半般。掌柜的叫王利发,也是贯穿本话剧的主线人物,在这个时期,表面上兴隆之气的裕隆,背后却隐藏着整个社会的衰败和残破不堪。裕隆茶馆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角的缩影——如贴吧、论坛。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都在这个”平台“谈论、交易、获取信息。
剧中,常四爷的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蛮横无礼的特务送交了官府、入狱。而松二爷因为是常四爷的好友,也被逮到官府问话,如此的无赖。话说常四爷、松二爷是何人呢?这两都是旗人,但这两人在本话剧中人物性格尤其尖锐突出。
常四爷虽是吃皇粮的主,爱憎分明,他对堕落腐败的清王朝不对,但更对洋人痛恨不已,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到了民国,虽然是失去了铁饭碗”皇粮“,但他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种菜为生,王利发的茶馆改良后正在发愁,他则雪中送炭。解放前期,他穷困潦倒,他绝望的喊出那句:”我也很爱我的国家,可是很爱我呢?“多么掷地有声,这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的反抗。
相反松二爷,在清朝没覆灭前,他游手好闲,养花遛鸟,用现在的话就是”富二代“的架势。其实,我们不妨可以说,也正是松二爷这样的人也就是大清国的缩影不是,才导致大清朝整体的不思进取。到了民国时期,松二爷以一副半死不活的形象和常四爷再次在裕隆茶馆见面,似乎他忘记了作揖的规矩,忙向王利发作揖问候,不思进取的他失去了荒凉的铁饭碗后仍旧懒惰,说出了他那句:”我宁愿自己挨饿,也不愿黄鸟挨饿,看到它自己就不想去死了“。是不是再次反映出封建思想的可怕和迂腐。
下面,咱们再来说说一说以为人物鲜明的小财主——秦二爷秦仲义。他是裕隆茶馆王利发的房东,清末时期,年轻的他时血气方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小伙子浑身上下都是干劲。当贫穷的母亲来讨饭时,他一句”轰出去“,常四爷给这母女俩个碗面,让他觉得不悦。放现在,肯定会遭到键盘侠们的一顿狂喷。别慌,咱接着说。秦二爷并非我之所想,在面对庞总管大太监(太后身边大太监)时,他不畏权贵,当面硬刚庞总管,目空一切。因为他觉得,拯救大清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业救国,创办工厂。因此他想向王利发提高租金,甚至想收回房子,将名下资产变卖回笼资金进行实业救国。他想自以为通过创办工厂,用经济竞争的方式,才能战胜洋人,拯救中国拯救万民,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让王利发将讨饭卖女儿的母女轰出去的原因,他觉得施舍一人、两人对于中国命运于事无补。我想,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士。但是经过四十年的变化,转眼从大清国到民国再到解放前,三个时代的变革,最后国民政府将他的工厂判为逆产,最后变卖,这给了他无尽的打击。他绝望的说出唐人撕心裂肺的话:”有钱呀,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不要做好事”。多么悲凉的心声,有多么的无奈和绝望。
最后我们来说说本剧的主线人物,裕隆茶馆掌柜的王利发。王利发从其父亲手中接过裕隆茶馆,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和从商的一套哲学——即多多作揖,多说好话,不伤天害理。王利发可谓胆小、自私,但是他很精明能干、善良,也正四因为这些他才得以在这个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夹缝中艰难支撑他的裕隆茶馆。就像贯穿整部话剧中,快板大傻杨唱词唱到:树木老,叶儿稀,人老猫腰把头低;甭说我,混不好,王掌柜也过不好;谈钱也光,人也老,人身只有件破棉袄;王掌柜,委屈多,跟我一样半死不活;老茶馆,破又烂,想尽办法也没办法;天可怜,地可怜,就是官老爷有洋钱“。
剧尾,以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为自己撒纸钱,王掌柜自缢而结束。王掌柜一辈子顺从,从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有失德行的事情,最后只能以死来反抗,但剧末王掌柜让期儿子一家去山西投奔康大力,康大力目前已经参加共产党,这也侧面反映他仍心存希望,向往光明。
剧中出现的人物三教九流,有卖儿卖女的的乡下大爷,做有拉皮交易后被稀里糊涂砍头的刘麻子,有买媳妇的庞总管,有特务,有吃洋饭的,颇有我方唱罢你登场的意思,在这三幕(三个时期)中,他们的后代那也可谓站在这个时代洪流中”一代更比一代强“。恰恰,接着时代的变化,反映出人性的丑陋。
老舍先生以茶馆为载体,完美诠释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人性那最底层的丑陋和贪婪,以及更好描绘那个时代的黑暗。不由感叹:生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啊!
致敬老舍先生。
网友评论